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2&rec=16&run=13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大顺泰安知州史可保弃城出走。六月,清
固山额真巴哈纳等出兵山东,至泰山。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泰山出现一种形似野猪的异兽,毛色似鹿,茹草
食田。

顺治十六年(1659年),泰山南麓发现虎踪。泰安知州曲允斌率兵捕杀未获

顺治十八年(1661年),泰安举人王无欲重建扇子崖、元始天尊庙等古迹。

康熙(1662~1722)初年,元玉住持泰山普照寺,在寺东荷花荡中兴建石堂
,与文士赵瑗、江山民、孔贞 、范靖赤、张方平及象乾、岳止结社其
中,诗酒唱和,时号“石堂八散人”。

康熙六年(1667年),圣祖命秘书院学士刘芳躅重修东岳庙,次年竣工。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山东郯城发生大地震,泰城受其影响,“
坏城垣民房几尽”,岱庙建筑破坏严重。同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主持重修,
康熙十六年(1677年)竣工,并在岱庙正阳门前创建岱庙坊。此次重修历时10年
,规模宏大,施天裔撰《重修东岳庙碑》,立石于岱庙。

康熙八年(1669年),泰安知州林杭学编《泰山辑瑞集》刊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初十,圣祖东巡至泰山,谒东岳庙,祭泰山神
,登岱顶。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十七日,圣祖经岱麓,谒东岳庙,“躬祭岱岳
”。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圣祖南巡黄河,二十六日至泰安州,登览泰
山。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六月六日夜,泰山山洪暴发,登山游人死伤无数,
盘路、祠庙多被冲毁。清廷命江南学政林之浚、江西学政鱼鸾祥重修。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盐贩王美公、曹龙章在徂徕山聚众数百人抗拒官
府,时称“盐蝙蝠”。翌年正月,山东巡抚李树德率军镇压,曹龙章等被杀害

是年,徐志定发明“泰山磁版”。翌年,用磁版刊行《周易说略》。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知泰安州事张奇逢于岱顶舍身崖“筑墙以阻”舍
身,在遥参亭立《禁止舍身碑》。

雍正七年(1729年),世宗诏发帑银,遣内务府郎中丁皂保、赫达塞对泰山
进行全面整修,自岱顶以下,庙宇、神像、墙垣、盘路焕然一新。竣工后在岱
宗坊前立《重修泰山记碑》。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四日,高宗下旨永禁始设于明代的泰山香税
,在岱顶碧霞祠立《裁革香税碑》。

乾隆五年(1740年)六月二十日,碧霞祠失火,殿宇、文物焚毁殆尽。安置
在祠中的秦篆残石在火灾中佚失。后清廷发帑银重修祠宇。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迎接高宗奉母登岱,山东巡抚阿里衮等在泰山回
马岭以上“架木叠板,纡折而上,凡六处,为天桥六百三十一丈有奇”。乾隆
十三年(1748年)二月二十九日,高宗奉皇太后谒岱庙、登岱顶。三月一日,高
宗在东眼光山(今虎山)前行围杀虎。

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十六日,高宗与皇太后南巡回京过泰安,祀岱庙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十一日,高宗南巡回京过泰安,谒岱庙,登岱
顶祀碧霞祠。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十九日,高宗南巡回京过泰安,谒岱庙,次日
登岱祀碧霞祠。

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高宗奉皇太后南巡回京,谒岱庙,驻灵岩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七月,大雨连绵,徂徕山上“裂泉横流”,冲毁北
齐古刹四禅寺。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高宗为庆祝其六十寿辰,下令重修岱庙,“凡神
像、大殿以及各殿宇、廊庑、门垣全行拆改新修,次第具举”。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高宗为庆贺皇太后八十寿辰,于二月奉太后东巡
。二十四日至泰安府,次日谒岱庙。二十六日登岱顶,祀碧霞元君。同时在岱
麓白鹤泉修建行宫。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聂剑光著《泰山道里记》刊行。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泰安知府朱孝纯修《泰山图志》刊行。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高宗奉皇太后东巡。十四日至泰安府,诣岱
庙。十五日登岱顶,祀碧霞祠。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高宗南巡,过泰安府。二十六日驻白鹤泉行
宫,次日谒岱庙。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高宗南巡至泰安,谒遥参亭,祀岱庙。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东巡至泰安府,谒岱庙,驻白鹤泉行宫
,次日登岱祀碧霞祠。

是年,泰安知府宋思仁编《泰山述记》刊行。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凤彝在新甫山下张孙庄发现西晋泰始八年(272
年)所立《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新中国建立后此碑移岱庙。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山东学使阮元测泰山高度比“(泰安)试院高四百
七十七丈九寸又三十一分寸之一”。

嘉庆元年(1796年),泰安知府金 主持在泰山盘道旁植柏千株,山
东布政使康基田主持增植万株。次年康基田又令金主持募捐植树万株。3年内共
植柏2。3万株,在红门宫前立《泰山种柏树记碑》。

嘉庆十二年(1807年),唐仲冕编《岱览》刊行。

嘉庆十三年(1808年),泰安知府金 修《泰山志》刊行。此书“经
始于乾隆已卯(1795年),告成于嘉庆戊午(1798年)”,系泰山重要典籍之一。

嘉庆二十年(1815年),前任泰安知县蒋因培及文人柴兰皋,在岱顶玉女池
中找到泰山秦篆刻石两块,残存10字,遂嵌于岱顶东岳庙西壁,并建宝斯亭保
护。泰山秦篆自乾隆五年在火灾中佚失至此复现,历时75年。

道光十二年(1832年),岱顶东岳庙坍塌,宝斯亭倾圮。泰安知县徐宗干在
瓦砾中寻到秦篆刻石,委派道士刘传业移往山下,嵌于岱庙道院墙壁间。

咸丰七年(1857年),山东巡抚崇恩等重修岱顶东岳庙。崇恩撰《重修泰山
顶东岳庙碑》,立石庙中。

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鲁泮藻在泰山西麓“凿岩辟拓,觅源察
脉,架木引水。平坎坷,清丛莽,遍植樱桃”,创建樱桃园,成为泰山游览胜
地。

咸丰十年(1860年)至同治六年(1867年),捻军多次转战泰山一带,驻蒿里
山,攻泰城。泰安人刘季勇在捻军影响下,凭依徂徕山聚众起义。

光绪三年(1877年)九月,碧霞祠被雷电击坏。山东巡抚文格重修。

光绪六年(1880年),泰安知县曹钟彝在王母池边开渠引水,同时在
遥参亭前开凿双龙池蓄水,“商民便之”。

光绪八年(1882年),山东巡抚任道 令泰安知府曹浚澄、知县徐寿
基修葺泰山盘路。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一月,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到泰山考察文物古迹
,编著《泰山宗教》,于1911年在巴黎出版。

光绪十八年(1892年),存于岱庙的泰山秦篆刻石失盗。泰安知县毛 
闻报后,令“大索十日,石不得出境”,盗者被迫弃石于北门石桥下,查获
后仍存岱庙道院。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十一日,大风吹折岱庙凤凰柏,并毁石碑一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泰安知县毛 在泰山天书观设立泰安第一
所高级小学。

是年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美国地质学家B·维理士和E·比克维尔对
泰山进行两次地质路线考察后,发表《泰山杂岩》研究报告。

光绪三十年(1904年)秋,山洪冲毁泰山盘道。翌年,官员萧纪庭、李叔坚
及泰安诸绅发起重修,泰安知府玉构为之作记,刻石于回马岭。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泰安县立师范讲习所在泰山龙泉观设立。

宣统三年(1911年),蔡保衡等人重修扇子崖,增修盘道,种植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