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1&rec=560&run=13

孔子去世后,至宋代以前,因宅立庙,子孙附庙而居,故称为
庙宅。宋代的庙宅,殿宇廊庑共316间,已有相当规模。在其建筑中,东一
门直北设有袭封视事厅,表明官署住宅合一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宋代庙宅坐北
朝南,位置在今孔庙大成殿东和孔府西学、中路后部。金代,原在视事厅的双
桂堂扩建成为袭封宅。由于孔庙的扩展,官署西院并入孔庙,斋堂改建成纪念
性建筑金丝堂,斋厅则改为官位。明代,“袭封衍圣公府,附圣庙东,与庙墙
临,洪武十年衍圣公希学奉敕创建”,计有正厅5间,后厅5间,东西司房各
十数间,外仪门3间。弘治十六年重建,稍移于东,在今衍圣公宅居前。即由
原袭封宅轴线向南延伸建造,完成了孔府前堂后寝的建筑布局。“其制头门三
间,二门三间,内有仪门,仪门之北正堂五间、东西司房各十间,后厅五间,
穿堂与正厅相连,退厅五间,东西廊房各五间,左为东书房,右为西书房,退
厅东南为家庙,祀高曾祖弥五代衍圣公。退厅之后为内宅,楼阁房屋不能具载
。”此后,时有增建修葺。清康熙年间,孔子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在孔
府东学新建宸翰阁等建筑。道光十八年(1838年)“诏发帑兴修”孔府,
耗银66400余两,修缮了所有建筑物。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因
内宅失火烧毁的前后堂楼、东西配楼和佛堂楼。1936年孔子七十七代孙孔
德成结婚,对孔府建筑全面油漆彩画。

孔府原占地约180亩,有房屋560余间。东部自50年代被占用,1
987年以来陆续将鼓楼街以西、后作街以南民居、单位迁出,但鼓楼街以东
仍被占用。现围墙内占地约110余亩,有房屋480余间。建筑布局严格遵
循封建礼教和宗法原则,遵守封建国家的官宅营造制度,是明、清时典型的府
第建筑。从孔府大门后,横向分中、东、西三路建筑,纵向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是对外活动场所,后部分是家族生活场所。整个建筑群,中轴对称,主
次清楚,分区明确,排列井然有序。各建筑物的梁架开间以及斗 
、彩画等,均符合明制一品官宅第规定。中路建筑,从大门至后堂楼,纵深7
进院落,孔氏宗子所居,体现其尊贵地位。大门、仪门和三座厅堂,显示衍圣
公的地位和权力。大堂五间九架,前庭深阔,两侧厢房矮平,主体突出,显示
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所在。东路建筑,前部有衍圣公崇扬皇恩、读书励志的兰
堂、念典堂、九如堂、宸翰阁等,均建于清代早期,清末损毁无存;后部有报
本堂(即家庙)、慕恩堂和衍圣公次子所居的一贯堂等。西路建筑,前部为供
孔氏家族亲友饮宴会客、读书学礼的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等,后部有供家
族活动的花厅、内书房等。东、西路建筑又称东、西学,反映了孔氏诗礼传家
、书香门第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