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礼”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1&rec=29&run=13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
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还说过:“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
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
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
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
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
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
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他曾感叹地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
云,钟鼓云乎哉?”(《阳货》)当林放问礼之本时,他回答说:“礼,与其奢
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
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
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
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理则葸,勇而无礼则
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
厉的批评和抵制。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
忍也!”(《八佾》)“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
坫,管氏亦有反坫。”他批评“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他讽刺地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
礼。”(《八佾》)宰我欲去三年之丧,他斥之为“不仁”(《阳货》)。他
教育弟子的基本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颜渊》)。因为“礼”
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
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因此,孔子不但
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
进行了讥刺贬斥。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
,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
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在政治上,他反对使用强制性的刑法,主
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

孔子崇奉、维护周礼,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对周礼有所
损益。如周代的礼帽是用麻料做的,可是后来大家都用丝料做,对于这种改变
,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子罕》)按照周礼规
定,童子死后,只能以简单的“殇”礼来办丧事。可是鲁国的童子汪,死在
抗击齐国入侵的战场上,因他大有功于国家,人们不愿用“殇”礼葬他。当问
及孔子时,孔子回答:“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礼记·檀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