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整理文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1&rec=27&run=13

孔子回到鲁国以后,已无求仕之志,转而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讲学。因其
德高望重,被尊为“国老”(《左传·哀公十一年》),经常回答执政者的问
询,有时也过问重大政治事件。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齐国陈成子杀
齐简公,孔子就曾主动向哀公和三桓提出出兵讨伐的建议。

孔子一生非常重视对前代文化典籍的学习、研究和整理。他曾明确表示,
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还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同上)。孔子对前代文献的学习、研究、整理,主要集中
在《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个方面。

《诗》在孔子以前就已形成。经过长期的沿传授受,《诗》中出现了错讹
,或有句而不成章,或有章而不成篇,或辞曲不得其位。孔子去掉重复,调整
编次,配合辞曲,对《诗》做了加工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
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
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诗》、《乐》。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还说:“不学《诗》,无以言。”(《季氏》)又说:“诵《诗》三百,授之
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因此,孔
子重视《诗》教,认为《诗》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使人“温柔敦厚”,并把《
诗》作为《六艺》的教学科目之一。

孔子早年曾“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阳货》)。晚年自称:“吾自卫返
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即对《乐》进行过整理,并用他
整理过的《乐》教授学生。但在历史的沿传中,古《乐》佚失了,古“《诗》
三百”却因孔子的整理而留传下来。

孔子一生最重视的是“礼”。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
佾》)《史记》称孔子“追迹三代之礼”,《汉书·艺文志》也说:“《礼古
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据
载,七十篇与十七篇文相似,说明十七篇《礼经》(即《仪礼》)是经过孔子
整理传授的。

《书》,后世称之为《尚书》、《书经》。在孔子之前,已有《夏书》、
《商书》、《周书》等散篇流行于世。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年“
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
《书·传》、《礼·记》自孔氏”。经过后世的增益,至汉代才被称为《尚书
》。根据《史记》的记载及《汉书·艺文志》所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
子纂焉”,今存《尚书》当有孔子的贡献。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
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
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说“孔子传《易》于(
商)瞿”。《论语·述而》也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一般认为《易传》十翼成于战国末年,其中当保存有孔子
解释、整理《易经》的成分。

《春秋》自来被认为是孔子编修的。《孟子·滕文公下》载:“世衰道微
,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
惟《春秋》乎?’”《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子曰:‘……吾道不行矣,吾
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杜预《春秋序》说:“仲尼因鲁
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
”可见今天流传的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记加以整理
编订而成的。

孔子对前代文献的整理,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司
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赞扬孔子:“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
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卒于鲁,享年七十
三岁。死后,葬于城北泗上。弟子皆为之服丧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别而去
。子贡又于冢旁建庐,守墓三年。此后弟子和鲁人,迁往孔子冢居住者百有余
家,因而被称之为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