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家学、庙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1&rec=225&run=13

孔子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三岁丧父后,在母亲颜徵在的教育及鲁国崇礼重教社会环境影响下,使孔子幼
年即“陈俎豆,设礼容”,养成了习礼好学的习惯。孔子收徒讲学后,以教育
弟子的同样内容教育自己的子弟。《论语·阳货》载“子谓伯鱼曰:‘女为《
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论语·季氏》又载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
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
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孔子去世以后,弟子相继离去,但在其故里留下了学习礼乐文化的传统。
至汉武帝时,司马迁“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曾亲见“诸生以时习礼
其家”(《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孙“即宅为庙”、“世以家学相承,
自为师友”(《阙里文献考》卷27《学校》)。此时庙学合一。至魏黄初二
年(221年),文帝下诏“令鲁郡修起旧庙”,“又于其外广为屋宇,以居
学者”,“莘莘学徒,爰居爰处”(《魏鲁孔子庙碑》)。此为因庙建学之始
。“西晋之乱百度废弛,数百年中无复讲诵。”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
2年)又下诏鲁郡“复学舍,召生徒”。其后,至宋代以前,设学情况史无记
载,但从史籍所载孔氏后裔中学术上造诣较深者如孔安国、孔颖达等,皆承受
其先祖传统,亦可看出孔氏教育的成效。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准“于家学旧址,重建讲堂,延师
教授”,以训孔氏子孙,从此有了庙学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