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族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1&rec=144&run=13

宋代以前孔氏宗族即有谱牒,靠抄写传世。到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
),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认为手抄本数量少,易于散失,而谱牒又只撰承袭
者一人,其他显贵子孙不得书之于谱,又多不见于史册,日久年深,即湮没无
闻,于是创修孔氏族谱,并刊装成帙,分藏于本族。此后四百余年间,续修族
谱之事虽不乏其人,但多未刊刻,难以传世。至元代,曾将族谱刻于碑上,置
孔庙崇圣祠院内。明弘治二年(1489年),孔子六十一代孙孔弘 
又重修族谱,规定孔氏宗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
子为期,小修以甲午为期”。此后,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顺治十年
(1653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隆九年(1744年)、
嘉庆十年(1805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相继大修或小修。与
此同时,孔氏宗族各支派也纂修了各支派的谱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