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786&run=13

山东省志·文物志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济南

 责任编辑 牛其贞
 封面设计 王康乐

山东省志·文物志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地址:济南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邮政编码:250001)
山东省史志编印服务中心激光照排
山东新华印刷厂印刷
*
880×1230毫米32开本30.125印张25插页560千字
1996年12月第1版  1996年12月第1次印刷
印数1-5000
ISBN7-209-02043-8

K·286  定价:66.00元

《山东省志·文物志》总纂人员

总纂   张守富
特邀总纂 席星加
副总纂  王福航 夏照林
特邀副总纂 袁伯渠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名誉主任 赵志浩
顾问 王众音 张敬焘 马连礼
主任 李春亭
第一副主任 吴爱英
副主任 王克玉 林书香 林廷生 王科三 陈光林
刘忠泉 王启信 张守富
委员 杨传升 张龙  曹道泉 柏继民 冉龙泉
   吕可英 孙永猛 易炳炎 刘学德 石洪印
   赵锦良 毕庶学 于永旭 徐力  宋存胜
   陈建坤 刘金江 周文昌 刘仁象 孙邦信
   孙其海 李玉泰 金明善 

《山东省志》总纂组
顾问 席星加 李化诚
总纂 张守富 孙其海 史学通 黄子良
副总纂 王福航 王文恒 刘栋良 周春艳 夏照林
袁伯渠
编纂 孙忠华 朱友刚 林秀玲 李天程 蒋庆立 曹文明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1年)

主任 王众音
副主任
  张子明 于克颖 许剑波 辛玮  狄井芗
  方正  刘汉彬 刘长明 张家骅 陈芳彬
  宋英  谭天  崔介  靳星五 王仲荦
委员 (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光华 马耕农 尹涛  王炳琴 王希坚
  王华民 王力生 王力翔 王伯群 王学强
  田勤耕 孙笑生 孙书义 刘翔鸥 刘献林
  刘元勋 刘兰英 刘本奎 毕健  安作璋
  李恒奎 李汉英 李青田 李士钊 陈锡德
  谷前  苏克强 张全景 张逊三 张晓枫
  张云昌 赵宏弼 赵俊堂 杨再文 杨维屏
  周坚夫 周子明 所梦九 单程  金宝珍
  金松源 柳青  侯连三 席星加 柴诚
  徐刚  秦永文 高金兰 梅枫  鲁萍
  鲁在 王宣 董海山 路遥
顾问 杨希文 郑鹤声 张维华 廉立之 冯毅之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

主任 王众音
副主任 张敬焘 张子明 于克颖 刘守璞 刘汉彬 席星加
委员 周文彬 李富章 韩福元 尤芳湖 张家骅
   刘雨温 高维真 肖洪  陈芳彬 齐松涛
   季星如 程湘清 石洪印 史学通 黄子良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

名誉主任 王众音
顾问 张敬焘
主任 赵志浩
第一副主任 宋法棠
副主任 马连礼 于克颖 张子明 刘守璞
    王修智 李化诚 席星加 张守富
委员 周文彬 刘守杰 王科三 韩福元
   丁学超 易元秋 赵锦良 郭长才
   周文昌 杨传升 王永清 季星如
   刘志厚 刘雨温 吕可英 于占德
   石洪印 王焕清 史学通 黄子良
   孙其海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3年)

名誉主任 姜春云
顾问 王众音 张敬焘 马连礼
主任 赵志浩
第一副主任 吴爱英
副主任 王科三 王克玉 陈光林 刘忠泉
    王启信 张守富
委员 林书香 韩永录 张龙  曹道泉
   柏继民 杨传升 吕可英 于占德
   易炳炎 刘学德 石洪印 赵锦良
   于永旭 徐力  宋存胜 陈建坤
   刘金江 周文昌 刘仁象 史学通

《山东省志·文物志》编纂委员会(1990年10月)

主任 吕常凌
副主任 张玉坤 王承典 蒋英炬
顾问  肖洪  刘谷
委员 (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思礼 王恩田 王震东 王承典 牛继曾
 卢传贞 由少平 台立业 吕常凌
 朱活  任迪善 刘敦愿 关天相
 宋百川 张广存 张玉坤 张方平 张学海
 张醒民 郑笑梅 法惟基 唐士和 焦德森
 蒋英炬 蔡凤书 薛寿莪

主编  吕常凌
副主编 张玉坤 蒋英炬 张学海 焦德森
编辑  焦德森 张广存 张醒民 张方平

《山东省志·文物志》编纂委员会
  (1985年7月~1990年9月)

主任 肖洪
副主任 刘谷
委员 (以姓氏笔划为序)
 卢传贞 刘谷  任迪善 刘敦愿 杨子范
 肖洪  宋百川 张学海 蒋英炬 薛寿莪

             编纂说明

  一、《山东省志·文物志》(以下简称《文物志》),由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
文物局共同承编,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总纂。
  二、《文物志》按照编纂《山东省志》的统一要求,突出文物志书的特点,以
记述现存地上地下不可移动的文物和国家收藏的文物为主。
  三、《文物志》的时间断限,上限因事上溯自有史实可供稽考,下限止于1990
年。个别需要下延的,在行文中注明。
  四、入志资料,凡涉及历史地名、人名、职官、计量单位,均据历史资料和实
物资料实录。不便使用简化字的金石铭刻仍以繁体或保留原貌;已缺损但能辨识为
文字及字数的以□标识,缺损至不能辨识字数的以省略号标识。
  五、《文物志》纪年,中华民国成立前用历史纪年,括号加注公元纪年;月、
日依照史载及实物资料,均为旧历,不加换算。从民国元年始,用公元纪年。
  六、列目记述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遗址及纪念
建筑,多为国家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少量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
较多的古遗址,仅选部分有代表性的列目详述,其余列表简述。列目记述的文物藏
品,选自省内文物机构收藏的一级藏品。每件藏品均标明来源及收藏单位,以便查
考。
  七、列目记述的文物用统一的体例和行文规范,不因省志其他分志(如《泰山
志》、《孔子故里志》)已有详述而舍弃或过于简略,以保证《文物志》的独立性
和完整性。
  八、对于各篇章之间不可避免的内容交叉,行文中依内涵详略分述。史实、史
迹及研究成果有异说者,诸说并存。
  九、图版选取的文物在相关章节中均有记述,未另加图释文字。

      目录

概述(1)
第一篇 古遗址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16)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遗址(16)
  附:细石器文化遗址(19)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遗址(21)
  第三节 岳石文化与商周遗址(63)
 第二章 古城址(76)
  第一节 龙山与岳石文化城址(76)
  第二节 周代城址(79)
  第三节 秦汉以降城址(109)
 第三章 其他遗址(115)
  第一节 窑址(115)
  第二节 冶炼遗址(121)
  第三节 建筑遗址(122)
  第四节 农民起义遗址(127)

第二篇 古墓葬
 第一章 墓群(132)
  第一节 商周墓群(132)
  第二节 汉墓群(140)
  第三节 家族墓地(150)
 第二章 历史人物墓葬(164)
  第一节 商周人物墓葬(164)
  第二节 汉代人物墓葬(170)
  第三节 魏晋至元人物墓葬(175)
  第四节 明清人物墓葬(180)
 第三章 其他墓葬(187)
  第一节 汉画像石墓(187)
  第二节 其他汉墓(190)
  第三节 纪念性陵墓(192)

第三篇 古建筑
 第一章 庙祠寺观(199)
  第一节 庙祠(199)
  第二节 寺观(236)
 第二章 楼馆亭园(256)
  第一节 楼阁会馆(256)
  第二节 亭园(263)
 第三章 塔桥阙坊(269)
  第一节 塔(269)
  第二节 桥(277)
  第三节 阙坊(280)
 第四章 其他古建筑(287)
  第一节 府邸(287)
  第二节 庄园(294)
  第三节 故居(297)
  第四节 军事水利等建筑(300)
  附:近现代优秀建筑(303)

第四篇 石窟寺石刻
 第一章 石窟寺造像(312)
  第一节 北朝石窟寺与造像(312)
  第二节 隋唐宋石窟寺与造像(317)
  第三节 金元明石窟寺与造像(322)
 第二章 摩崖刻石碑碣(325)
  第一节 云峰刻石(325)
  第二节 北朝摩崖刻经(331)
  第三节 其他摩崖刻石(337)
  第四节 碑碣(339)

第五篇 近现代遗址与纪念建筑
 第一章 遗址(347)
  第一节 近代遗址(347)
  第二节 革命遗址(355)
 第二章 纪念建筑名人故居(370)
  第一节 纪念建筑(370)
  第二节 名人故居(373)
 第三章 陵园墓葬(374)
  第一节 烈士陵园(374)
  第二节 名人墓葬(379)

第六篇 历史文化名城古生物化石保护区
 第一章 历史文化名城(386)
  第一节 国家级名城(386)
  第二节 省级名城(397)
 第二章 古生物化石保护区(416)
  第一节 山旺保护区(416)
  第二节 其他(418)

第七篇 文物藏品
 第一章 陶器(425)
  第一节 北辛文化陶器(425)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陶器(426)
  第三节 龙山文化陶器(437)
  第四节 商周陶器(444)
  第五节 秦汉陶器(446)
  第六节 唐三彩(449)
 第二章 瓷器(451)
  第一节 商至战国青瓷(451)
  第二节 东汉至南北朝瓷器(452)
  第三节 隋唐瓷器(454)
  第四节 宋元瓷器(456)
  第五节 明清瓷器(462)
 第三章 铜器(471)
  第一节 商代铜器(471)
  第二节 西周铜器(481)
  第三节 春秋铜器(494)
  第四节 战国铜器(505)
  第五节 汉以降铜器(509)
 第四章 甲骨竹简(513)
  第一节 甲骨(513)
  第二节 银雀山汉简(517)
 第五章 印玺封泥(521)
  第一节 印玺(521)
  第二节 封泥(525)
 第六章 石刻(527)
  第一节 碑碣墓志(527)
  第二节 汉画像石(557)
  第三节 造像(567)
  第四节 其他(571)
 第七章 文献资料(575)
  第一节 经卷(575)
  第二节 善本古籍(580)
  第三节 书札手稿(584)
  第四节 孔府档案(587)
  第五节 其他(588)
 第八章 书法绘画(591)
  第一节 金雀山西汉帛画(591)
  第二节 英山隋墓壁画(593)
  第三节 宋元书画(595)
  第四节 明代书画(598)
  第五节 清代书画(614)
 第九章 玉器(630)
  第一节 先秦玉器(630)
  第二节 汉至明玉器(635)
  第三节 清代玉器(638)
 第十章 其他古物(643)
  第一节 石器(643)
  第二节 砖瓦(645)
  第三节 钱币(648)
  第四节 铁器金银器(653)
  第五节 骨牙漆木雕刻(657)
  第六节 家具(664)
  第七节 冠服(666)
  第八节 古砚文玩(671)
  第九节 珐琅(673)
第十一章近现代文物(676)
  第一节 书札手稿(676)
  第二节 书刊(679)
  第三节 烈士遗物(681)
  第四节 其他(685)
第十二章化石自然标本(690)
  第一节 古人类化石(690)
  第二节 植物化石(691)
  第三节 动物化石(693)
  第四节 珍稀动物标本(695)

第八篇 田野考古
 第一章 考古发掘机构(701)
  第一节 山东古迹研究会(701)
  第二节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702)
  第三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704)
  第四节 华东文物工作队山东组(705)
 第二章 古遗址调查与发掘(707)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调查与发掘(707)
  第二节 古城址勘探与发掘(718)
  第三节 其他遗址调查与发掘(722)
 第三章 古墓葬发掘与清理(727)
  第一节 商周墓葬发掘与清理(727)
  第二节 汉代墓葬发掘与清理(730)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墓葬发掘与清理(734)
  第四节 宋元明墓葬发掘与清理(736)
 第四章 石刻与窖藏调查清理(738)
  第一节 石刻调查与整理(738)
  第二节 窖藏发现与清理(741)

第九篇 博物馆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前的博物馆(764)
  第一节 外国教会博物馆(764)
  第二节 地方博物馆(768)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后的博物馆(775)
  第一节 综合类博物馆(775)
  第二节 社会科学类博物馆(788)
  第三节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797)
 第三章 陈列展览(799)
  第一节 大型展览(799)
  第二节 对外展览(803)

第十篇 专业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 专业教育(808)
  第一节 高等教育(808)
  第二节 专业培训(810)
 第二章 科学研究(815)
  第一节 学术著述及刊物(815)
  第二节 文物保护技术及研究成果(828)
  第三节 学术会议及国际交流(831)
 第三章 学术团体(837)
  第一节 博物馆学会(837)
  第二节 考古学会(838)
  第三节 其他学术团体(840)

第十一篇 文物保护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法规政令(845)
  第一节 山东省文物事业管理局(846)
  第二节 市、县文物管理机构(849)
  第三节 法规政令(852)
 第二章 文物普查保护单位(867)
  第一节 普查登记(867)
  第二节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0)
 第三章 文物维修(912)
  第一节 古建筑修缮(912)
  第二节 古墓葬维修(915)
  第三节 石窟寺与石刻防护(918)
  第四节 近现代遗存修复(920)
 第四章 文物安全(922)
  第一节 防火(922)
  第二节 防盗及打击走私(923)
 第五章 文物商业(927)
  第一节 私营古玩商业(928)
  第二节 国营文物商业(930)
编后记(935)

         CONTENTS

Introduction (1)
     Part OneAncient Sites
Chapter Ⅰ Sites of Ancient Culture (16)
  Section 1Sites of the Old Stone Age (16)
  Attached:Microlithic Cultural Sites (19)
  Section 2Sites of the New Stone Age  (21)
  section 3Sites of the Yueshi Culture and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63)
Chapter Ⅱ Sites of Ancient Cities  (76)
  Section 1City sites of the Longshan Culture and the Yueshi Culture (76)
  Section 2 City sites of the Zhou Dynasty  (79)
  Section 3 City sites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109)
Chapter Ⅲ Other Sites  (115)
  Section 1Kiln ruins  (115)
  Section 2Smelting sites (121)
  section 3Architectural sites (122)
  Section 4Peasant uprising sites  (127)

Part TwoAncient Tombs
Chapter Ⅰ Tombs (132)
  Section 1Tombs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132)
  Section 2Tombs of the Han Dynasty (140)
  Section 3Family cemeteries (150)
Chapter Ⅱ Tombs of Historical Figures (164)
  Section 1Tombs of the figures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164)
  Section 2Tombs of the figures of the Han Dynasty (170)
  Section 3Tombs of the figures from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o the Yuan Dynasty  (175)
  Section 4Tombs of the figur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80)
Chapter Ⅲ Other Tombs (187)
  Section 1Stone-carving tombs of the Han Dynasty (187)
  Section 2Other tombs of the Han Dynasty (190)
  Section 3Commemorative mausoleums (192)

    Part ThreeAncient Architectures
Chapter Ⅰ Ancestral Temples Monersteries and Taoist Temples (199)
  Section 1Ancestral temples (199)
  Section 2Monersteries and taoist temples (236)
Chapter Ⅱ Pavilions Guild Halls and Gardens, Belvederes (256)
  Section 1Pavilions and guild halls (256)
  Section 2Gardens and belvederes (263)
Chapter Ⅲ Towers, Bridges and Memorial Arches (269)
  Section 1Towers (269)
  Section 2Bridges (277)
  Section 3Memorial arches (280)
Chapter Ⅳ Other Ancient Structures (287)
  Section 1Mansions (287)
  Section 2Manors (294)
  Section 3Former residences (297)
  Section 4Structures about military and water comservancy (300)
  Attached: Excellent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tructures (303)

  Part FourCave Temples and Inscriptions on Stone
Chapter Ⅰ Cave Temples and Statues (312)
  Section 1Cave temples and statues of Northern Dynasties (312)
  Section 2Cave temples and statues of the Sui,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317)
  Section 3Cave temples and statues of the J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322)
Chapter Ⅱ Inscriptions on Cliffside and Stone andStone Steles (325)
  Section 1Yunfeng Inscriptions on stone (325)
  Section 2Inscriptions of Buddhist Classics on cliffside of
  Northern Dynasties (331)
  Section 3Other inscriptions on cliffside and stone (337)
  Section 4Stone steles (339)

    Part Five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ites and
Commemorative Structures
Chapter Ⅰ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ites (347)
  Section 1Modern sites (347)
  Section 2Revolutionary sites (355)
Chapter Ⅱ Commemorative Structures and the Famous
  Figures' Former Residences (370)
  Section 1Commemorative structures (370)
  Section 2Famous figures' former residences (373)
Chapter Ⅲ Cemetries and Tombs  (374)
  Section 1Cemetries of revolutionary martyrs (374)
  Section 2Famous figures' tombs (379)

     Part Six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nd the Protective Areas of Fossils
of Ancient Living Things
Chapter Ⅰ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386)
  Section 1Famous cities at national level (386)
  Section 2Famous cities at provincial level (397)
Chapter Ⅱ Protective Areas of Fossils of Ancient Living Things  (416)
  Section 1Shanwang protective area (416)
  Section 2Others (418)

     Part SevenCollective Antiques
Chapter Ⅰ Pottery (425)
  Section 1Pottery of the Beixin Culture (425)
  Section 2Pottery of the Dawenkou Culture (426)
  Section 3Pottery of the Longshan Culture (437)
  Section 4Pottery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444)
  Section 5Pottery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446)
  Section 6Three-coloured Pottery of Tang  (449)
Chapter Ⅱ Procelain (451)
  Section 1Procelain from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51)
  Section 2Procelain from the Eastern Han to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452)
  Section 3Procelain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454)
  Section 4Procelain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456)
  Section 5Procelai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462)
Chapter Ⅲ Bronzes (471)
  Section 1Bronzes of the Shang Dynasty  (471)
  Section 2Bronze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481)
  Section 3Bronz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494)
  Section 4Bronz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505)
  Section 5Bronzes from the Han Dynasty (509)
Chapter Ⅳ Tortoise-shells,Beast-bones and Bamboo
  Slips (513)
  Section 1Tortoise-shells and Beast-bones (513)
  Section 2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of Mountain Yinque (517)
Chapter Ⅴ Seals and Lutes (521)
  Section 1Seals and imperial seals (521)
  Section 2Lutes (525)
Chapter Ⅵ Inscriptions on Stone (527)
  Section 1Stone steles and epitaphs (527)
  Section 2Carved stones of the Han Dynasty (557)
  Section 3Statues (567)
  Section 4Others (571)
Chapter Ⅶ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Material (575)
  Section 1Classics (575)
  Section 2Rare ancient books (580)
  Section 3Correspondences and manuscripts (584)
  Section 4Confucian mansion's files  (587)
  Section 5Others (588)
Chapter Ⅷ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591)
  Section 1Mountain Jinque paintings on silk of the Han Dynasty (591)
  Section 2Mountain Ying frescoes in a Tomb of the Sui Dynasty (593)
  Section 3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of the Song aud Yuan Dynasties (595)
  Section 4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of the Ming Dynasty (598)
  Section 5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of the Qing Dynasty (614)
Chapter Ⅸ Jadewares (630)
  Section 1Jadewares before the Qin Dynasty (630)
  Section 2Jadewares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Ming Dynasty (635)
  Section 3Jadewares of the Qing Dynasty (638)
Chapter Ⅹ Other Antiques (643)
  Section 1Stonewares (643)
  Section 2Tiles and bricks (645)
  Section 3Coins (648)
  Section 4Ironwares,goldwares and silverwares (653)
  Section 5Bones carvings,ivory carvings and lacquer
  wood carvings (657)
  Section 6Furniture (664)
  Section 7Hats and clothing (666)
  Section 8Ancient inkstones and antiques for playing (671)
  Section 9Enamel (673)
Chapter Ⅺ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ultural Relics (676)
  Section 1Correspondences and manuscripts (676)
  Section 2Books and magzines (679)
  Section 3Things left by the martyrs  (681)
  Section 4Others (685)
Chapter Ⅻ Fossils and Natural Specimens (690)
  Section 1Ancient man fossils  (690)
  Section 2Plant fossils (691)
  Section 3Animal fossils (693)
  Section 4Rare animal specimens (695)

    Part EightArchaeology in the Field
Chapter Ⅰ Orgnizations of Archaeology and Excavation (701)
  Section 1Shandong Historic Site Research Institute (701)
  Section 2Shandong Provincial Antique -archae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702)
  Section 3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rchae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handong Team (704)
  Section 4East China Archaeology Team Shangdong Group (705)
Chapter Ⅱ Investigation and Excavation of the Ancient Sites (707)
  Section 1Investigation and excavation of the ancient cultural sites (707)
  Section 2Investigation and excavation of the ancient city-sites (718)
  Section 3Other investigation and excavation  (727)
Chapter Ⅲ Excavation and Clearing of the Ancient Tombs (727)
  Section 1Excavation and clearing of the tombs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727)
  Section 2Excavation and clearing of the tombs of the
  Han Dynasty (730)
  Section 3Excavation and clearing of the tombs of Wei,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Sui and Tang (734)
  Section 4Excavation and clearing of the tombs of the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736)
Chapter Ⅳ Investigation and Clearing of the Inscriptions
  on Stone and Things Stored in Cellars (738)
  Section 1Investigation and clearing of the inscriptions on stone  (738)
  Section 2Discovering and clearing of the things stored
  in cellars (741)

       Part NineMuseums
Chapter Ⅰ Museums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764)
  Section 1Foreign missionary museums (764)
  Section 2Local museums (768)
Chapter ⅡMuseums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775)
  Section 1Multiple museums (775)
  Section 2Museums of social sciences (788)
  Section 3Museums of natural sciences (797)
Chapter Ⅲ Exhibitions (799)
  Section 1Large exhibitions (799)
  Section 2Exteral exhibitions  (803)

   Part Ten Special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hapter Ⅰ Special Education  (808)
  Section 1Higher education (808)
  Section 2Special training  (810)
Chapter Ⅱ Scientific Research (815)
  Section 1Research papers, books and academic magzines (815)
  Section 2Antiques' protective techonology and research
  achivements about it  (828)
  Section 3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831)
Chapter Ⅲ Academic Orgnizations (837)
  Section 1Museum learning society  (837)
  Section 2Archaeology learning society  (838)
  Section 3Other academic groups (840)

    Part Eleven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storical Relics
Chapter Ⅰ Administrative Orgnizations,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Government Orders (845)
  Section 1Shandong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Bureau
  of the Historical Relics (846)
  Section 2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of cities and counties (849)
  Section 3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government orders (852)
Chapter Ⅱ General Survey of the Historical Relics
  and Protected Units (867)
  Section 1General survey and registration (867)
  Section 2Important historical relics-protected units (880)
Chapter Ⅲ Maintenance of the Historical Relics (912)
  Section 1Maintenance of the ancient structures (912)
  Section 2Maintenance of the ancient tombs  (915)
  Section 3Protection of the cave temples and the
  inscriptions on stone (918)
  Section 4Renov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relics (920)
Chapter Ⅳ Historical Relics' Security (922)
  Section 1Fire prevention  (922)
  Section 2Guarding against theft and cracking down smuggling (923)
Chapter Ⅴ Antique Commerce (927)
  Section 1Privately owned antique commerce (928)
  Section 2State-operated antique commerce (930)
Postscript (935)

             编后记
  《山东省志·文物志》(以下简称《文物志》)由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物局
共同承编。
  《文物志》的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根据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的部署,省文
物局开始物色编纂人员,考虑编纂方案。1984年7月,省编制委员会批准省文化厅
设史志办公室,主持《文化志》、《文物志》两部志书编纂的日常工作,并明确《
文物志》由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共同承编。1985年春,省文化厅任命法惟基为史志
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文物志》编纂工作。为便于协调工作,减少中间环节,
编辑室设在省文物局内。本年9月,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在济南召开会议,讨论《
文物志》篇目及编纂计划,同时公布《文物志》编纂委员会名单,省文化厅厅长肖
洪任主任,省文物局局长刘谷任副主任。
  1982至1986年,因编纂人员数次更动,工作时断时续,进展缓慢。1986年底,
省文化厅对编纂人员进行调整,任命焦德森为史志办公室副主任,主持《文物志》
日常编纂工作;编辑室工作人员由焦德森、张广存、张醒民、张方平4人组成。
1987年2月,在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文物志》编辑室向省直文博单位和各市地
文物部门重新布置资料收集任务,讨论篇目设置及具体撰写事宜。要求第一步先完
成“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藏品”及“文博机构”等基础资料的收集。凡入志的
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条目,原则上由文物所在地的文物部门组织撰
写,重要的、学术性较强的由省直有关单位及专家承担。自此,《文物志》的编纂
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1987年上半年,《文物志》编辑室在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
反复酝酿,修订了篇目大纲,界定了《文物志》的内涵及入志资料范围,确定了《
文物志》编纂的指导思想。
  为加快资料收集进度,编辑室人员先后赴全省14个市地督促检查,协助解决撰
稿中遇到的问题。1987年秋,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如期完成。11月,在省文化厅召
开的全省文化史志工作会议上,《文物志》编辑室又布置了第二阶段十个方面历史
资料(1840~1987年)的收集任务。这部分资料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加上人事更迭,
业务档案不全,收集起来难度较大。除发动各市地文物部门提供资料外,编辑室人
员还先后赴省档案局、省图书馆、省博物馆资料室、北京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青岛、烟台、潍坊等地图书馆翻检查阅。经过不懈的努力,
积腋成裘,逐步完成了这部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1990年夏,编写出100余万字的
《文物志》“征求意见稿”,同时完成了《山东省文物工作纪事》(1840~1987)和
《山东金石文物考古人物传略》(初稿)。
  1990年10月,对《文物志》编纂委员会成员作部分调整,吕常凌任编委会主任,
张玉坤、王承典、蒋英炬任副主任,委员中增加了部分省直文博单位和山东大学历
史系考古教研室的专家学者。1991年初,着手进行“评议稿”的撰写。在汲取各方
面专家对“征求意见稿”评点的基础上,编辑室又对篇目、体例作了较大的修改,
新增加了1988~1990年间有关材料。1992年8月,完成了近50万字的“评议稿”,分
发编委会成员及各地市文物部门审核、订正。
  1993年3月,在济南召开《文物志》志稿评议会,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
室、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的领导及有关专家对“评议稿”给予较高的评价,同时就
提高志书质量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加工的意见。会后,编辑室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制
定了具体的修改方案。1995年7月完成“送审稿”,呈报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审
定。
  《文物志》的编写,基础资料文稿多由省内文物系统的人员提供,1840年以来
的有关历史资料多由编辑室人员搜集整理。全部资料文稿由编辑室加工整理并通编,
副主编焦德森统稿、定稿。向《文物志》编辑室提供资料文稿的先后有100余人,其
中提供较多的有:于中航、乔 、王晶、李前亭、王锡平、宋玉娥、张起明、孙善
德、徐正大、杜宇、夏名采、韩岗、文光、万树赢、郅田夫、宫衍兴、夏忠润、朱
承山、孔祥林、赵吉群、孔繁银、苏兆庆、刘一俊、冯沂、马玺伦、杨深富、郑 
民、赵乃光、李开岭、高玉珍、刘忠进、常叙政、颜华、佟佩华、王树明、罗勋章、
王永波、常兴照、邵云、白云哲、陈梗桥、刘敬亭、谢月英、崔巍、房志敏、王之
厚、尚大竺、杨波、王凤鸾、张生、张建华、孔庆生、赖非、牟美。
  《文物志》在编纂成书过程中,参考吸收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得到
了省内外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谨致谢忱!本书所收照片大部由王书德拍摄,线描
图由王占芹绘制,一并致以感谢!
  《文物志》的内容,学术性、专业性较强,历史资料的时限跨度大,难于检觅,
又无先前成书可资借鉴,加之编辑室人员水平有限,疏漏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诚望
读者批评指正,亦俟后世修志时补苴。

   编者
一九九五年七月

《山东省志》分卷目录

  第1卷 序言·凡例·总述
  第2卷 大事记(上、下)
  第3卷 建置志
  第4卷 自然地理志
  第5卷 生物志
  第6卷 地质矿产志
  第7卷 气象志
  第8卷 地震志
  第9卷 海洋志
  第10卷 党派志(上、下)
  第11卷 (一)农民团体志
      (二)工人团体志
      (三)青少年团体志
      (四)妇女团体志
  第12卷 政权志(上、下)
  第13卷 外事志
  第14卷 民政志
  第15卷 公安志
  第16卷 司法志
  第17卷 军事志(上、下)
  第18卷 农业志
  第19卷 林业志
  第20卷 水利志
  第21卷 黄河志
  第22卷 水产志
  第23卷 一轻工业志
  第24卷 二轻工业志
  第25卷 纺织工业志
  第26卷 丝绸志
  第27卷 烟草志
  第28卷 陶瓷工业志
  第29卷 乡镇企业志
  第30卷 机械工业志
  第31卷 电子工业志
  第32卷 冶金工业志
  第33卷 黄金工业志
  第34卷 化学工业志
  第35卷 医药志
  第36卷 石油工业志
  第37卷 电力工业志
  第38卷 煤炭工业志
  第39卷 农机志
  第40卷 交通志
  第41卷 铁路志
  第42卷 邮电志
  第43卷 城乡建设志
  第44卷 建筑志
  第45卷 环境保护志
  第46卷 建材工业志
  第47卷 测绘志
  第48卷 商业志
  第49卷 供销合作社志
  第50卷 粮食志
  第51卷 外经贸志
  第52卷 海关志
  第53卷 财政志
  第54卷 金融志
  第55卷 计划志
  第56卷 工业综合管理志
  第57卷 统计志
  第58卷 审计志
  第59卷 物资志
  第60卷 物价志
  第61卷 标准计量志
  第62卷 工商行政管理志
  第63卷 进出口商品检验志
  第64卷 科学技术志
  第65卷 社会科学志
  第66卷 体育志
  第67卷 卫生志
  第68卷 教育志
  第69卷 文化志
  第70卷 文物志
  第71卷 孔子故里志
  第72卷 泰山志
  第73卷 广播电视志
  第74卷 报业志
  第75卷 出版志
  第76卷 人口志
  第77卷 劳动志
  第78卷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第79卷 侨务志
  第80卷 民俗志
  第81卷 方言志
  第82卷 旅游志
  第83卷 档案志
  第84卷 人物传(上、下)
  第85卷 孙子志
  第86卷 诸子名家志
  第87卷 方志志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