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私营古玩商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782&run=13

  清末至民国时期,山东的古玩商业集中在济南、潍县、曲阜、益都等地。烟台、
青岛开埠后,古玩业亦相应发展起来。
  济南古玩店铺多集中在旧城布政司街、曲水亭街、芙蓉街、辘轳把子街。光绪
三十二年(1906年)后,外国人(主要是日本人)又在新辟商埠开设了一批古玩店铺。
《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记载,至1919年济南共有古玩店铺23家(不包括外国人的店
铺)。1928年“五·三”惨案后,济南“商业大挫”;“九·一八”事变后,“益之以
经济恐慌,兹蔓不已,遂成江河日下之势”。古玩业受其影响渐呈衰败之势,1933年
降至10家。日伪时期,济南市古玩业又有回升。据1938年出版的《济南市工商业调
查报告》统计,古玩业共30家。店员人数多1~3人,少数如石妙斋、鸿宝斋、茹古轩
等,店员5~6人。抗战胜利后部分店铺歇业,又新增大陆商行、新生商行、万有商行
等古玩商店。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南市人民政府工商审查局审查合格,批准营业的
首批古玩商家有30家,至1951年增至50余家。
  民国时期,济南市古玩业有古玩商会。商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或仲裁买卖双方
的矛盾纠纷。另外,还经常组织古玩界人士各出精品,举办短期古物展览。
  清末,潍县文物收藏家如郭氏、陈氏、丁氏、高氏等极享盛名,且多世家。不
少古玩商为之奔走四方,购藏文物。外地古玩商亦到潍县求售。陈介祺收藏的毛公
鼎、曾伯 、驭方鼎等均为稀世珍品,秦汉印玺万余方,筑“万印楼”储之。陈
氏不仅精鉴赏,而且长于装池、捶拓之术。他自雇工匠,指导捶拓、修复、复制古
物。陈氏殁后,门下一些著名的工匠如田雨帆、王西泉、胥纶及何昆玉、何瑗玉兄
弟,均开设店铺,从事仿古铜器及嵌银丝等工艺品的制作销售,代有传人,促进了
潍县古玩业的发展。潍县古董商赵允中、范维卿往来京师、河南、潍县之间,最早
从事贩卖甲骨。潍县古玩店铺多在旧城东关一带。民国年间,潍县古玩业仍较发达,
潘成霖、王海、李懋修、李玉堂均为著名的仿古铜器制作高手兼古玩商人。
  曲阜的古玩商主要以仿制出售玉虹楼法帖及其他碑帖为主。经营时间较长的有
陋巷街高氏成宝堂、西华门侯氏崇文堂,大致在民国初开业。抗战前,全县有碑帖
工人百余人,店铺和家营单位不下10余家。除本地销售,还向上海、北京等各大城
市推销。鼓楼大街隆盛木店和如意铺,分别建于清乾隆、同治年间,主要经营楷木
雕刻手杖、如意和孔子像等,同时兼营古玩业。
  掖县的古玩商刘氏、黑氏均以出售《郑文公下碑》及其他北朝摩崖拓本为业。
因于原摩崖拓制不便,即在家中用砖石仿刻或石膏翻模拓制赝品,远销四川、陕西
等地。
  除专营商店外,其他如金店、银楼、新旧书店也兼营古玩。经营当铺的也能从
抵押的死当物品中获得大批古玩。清末民国时期,黄县丁氏、莒县庄氏家族均以经
营当铺成为著名的文物收藏世家。古玩商人中,多数有堂号门市,还有一些没有店
铺门市,专在家中经营的坐商,也有专为古玩商、收藏家四方奔走购求文物的行商。
如济南仁丰纱厂经理苗海南专门雇请济宁李既 为之购买书画、印章。
  50年代初期,山东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和剥削阶级的古物的同时,还号召各
界人士将收藏的文物捐献给国家。1955~1956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的运动中,对多数古玩店实行公私合营,新成立合作古玩商店、古玩委托店或
委托合作小组,还有一部分成为个体摊贩。1957年,山东省文化局对济南、青岛、
潍坊、烟台、德州、益都6地的古玩业进行调查,仅存各种类型的商家或合作店30
个,从业人员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