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古墓葬维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775&run=13

  墓葬维修,是为纪功铭德,昭示后人,以图垂之久远。维修的规格,按墓主的
身份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受封建王朝祀典者;二是历代先儒、先贤、名宦及王公
大墓;三是一般墓冢。古墓葬维修的项目,大致包括培土增高、植树、修复或增建
陵园设施、重立墓碑等。受朝廷祀典者和先儒先贤墓葬,维修弥勤,规格也高。
  山东地区墓葬维修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西汉丞相匡衡于建始元年(公元前32
年)题“殷微子墓”立石墓前(现存墓碑约为宋代补立)。东汉永寿元年(155年),鲁
相韩敕修孔子墓,将墓前砖祠坛易之以石,又于墓前造神门一间,东南造斋厅一间。
北魏孝文帝幸鲁,“诏兖州为孔子起园柏,修饰坟垅,更建碑铭”,南朝刘宋时,一
次植树6万株。北宋景年间,兖州太守孔道辅访得“岁久不祀,渐即湮没”的孟
子墓和孟母墓,重加修葺。明清两代,曲阜、邹县、嘉祥的孔林、梁公林、颜林、
孟林、孟母林、曾林等,均有较大规模的拓广。各地现存的重修碑记,也多是这一
时期树立的。
  清咸丰后,黄河由鲁入海,迁流无定,古墓辄被冲陷,碑石仆地。光绪年间,
山东巡抚张曜令沿河一带加意防护,培以胶土,令其不致遽就湮没。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过益都、临淄,见农人在“四王冢”及桓公、景公诸
大墓之缓坡犁耕种田,深感忧虑,遂上光绪帝《请重申旧章封禁天下古墓疏》:陈
以亲见之事实,援引《大清会典》有关保护墓冢的律条,请朝廷下旨重申旧章;对
于行将湮没的无名古墓,建议即行修复,“树以石碣,志以‘古墓’二字,报明存
案,用《皇览·冢墓志》之例载入县志”。民国年间,维修墓葬的活动较少,见于
记载的有孔、孟后裔维修孔子、孟子墓,淄川、高密维修蒲松龄、郑玄墓等。
  新中国建立后,五六十年代,除对曲阜孔林孔子墓及碑亭、林门、围墙作局部
维修整补,其他维修工作做得很少。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全省数以万计的古墓被挖。
“文化大革命”初期,古墓葬再遭厄运。70年代农田修整高潮中,又有不少古墓被
夷为平地。
  70年代后期,各地文物部门开始对部分墓葬进行修复。1976年,在菲律宾总统马
科斯访华前夕,德州地区文化局着手修复明苏禄王墓。先是拆除附近民居,扶正石
仪,加固墓基,迁出清真寺内的皮毛加工厂,后又恢复了原有的陵园建筑。1979年,
淄博市文化局重修蒲松龄墓园,新立沈雁冰撰《蒲松龄柳泉先生之墓》碑。1979年,
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增土复原被挖的孔子及其后裔墓,维修大林门牌坊、驻跸亭、
内红墙,扶正修复石仪碑碣,新拓环林路,增筑梁公林、孟母林围墙,恢复享堂。
1981年,淄博市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拆除违章建在桓公台、三士冢、二王冢等王公
大墓上的百余间猪舍和一个麻疯病防治所,同时进行整修、绿化,树立保护标志,
成为齐故城遗址博物馆的露天参观场所。1985年,东阿县修复已塌陷的鱼山曹植墓。
在已发掘重要墓葬的利用方面,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复原了银雀山汉代竹简墓,
并建立竹简墓博物馆。邹县人民政府修复明鲁荒王墓及陵园建筑,成为对外开放的
旅游点。淄博市人民政府在齐故城河崖头村新建殉马坑陈列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