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80年代文物普查登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765&run=13

  1981年2月,国家文物局在全国文物(文化)局长会议上部署开展文物普查工作,
作为80年代全国文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的是查清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遗存情
况,为制定文物保护、文物利用、科学研究规划和发展各类博物馆网络提供依据。
  山东的文物普查,在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之前即已开展工作。1979年10月,山东
省博物馆文物管理部考虑到: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及复查工作尚不够深透,特别是
一些边远地区和人烟稀少之处,未能查到;在持续多年的农田建设及其它基本建设工
程中陆续发现的古遗址、古墓葬等,多为以前所不了解,因保护不力,遭到严重破坏
或毁坏殆尽;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如修建兖(州)石(臼)铁路,要通过9个县(市),由于
掌握的沿途普查资料不全,对某些地段就不能很快拿出具体的文物保护方案。为改
变文物保护工作的被动局面,必须下决心从基础工作做起,计划用2~3年的时间,
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这项计划得到省文化局全力支持。1980年3月,省文
化局调集各市地及文物重点县的业务干部20余人在邹县进行短期普查试点,对采集
标本、实地调查记录、编写报告、填写文物登记表格和绘图、照相等技术性较强的
工作内容,规定了统一的标准。下半年,普查工作全面开展。至1984年底,全省共
普查出各类不可移动的文物4000余处。其中,沂源猿人化石出土地点及鲁东南众多
的旧石器、细石器文化遗址,白浪河上游、氵弥河中游、淄河与小清河之间、
黄河与徒骇河之间、兖州西北部、薛河流域等地的古文化遗址密集区,均为突破性
的发现。1985、1986两年,普查工作时断时续,进展缓慢,全省还有一半甚至三分
之二的地方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有的偏重地下与先秦文物古迹,对地面、汉唐以
后及近现代遗迹、遗址重视不够。
  1987年2月,根据文化部文物局对普查工作的要求,重新作了部署。在认真总
结前八年普查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原来由各市、地、县分头组织普查的做法改
为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统一组织文物普查队,各市地和少数有条件的县市组织精干
的普查小组,纳入省普查队。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统一要求,逐县(市)、逐乡(镇)
进行,不仅要村村走到,而且要“梳”一遍,宁可速度慢些,务求保证普查质量。
由于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文物)部门的重视,普查进展顺利。自1987年3月至1989
年3月,基本完成了全省140余县(市、区)的野外调查任务。据普查资料统计,共发
现不可移动的文物15965处,其中古遗址7685处,古墓葬2994处,古建筑1040处,
石刻摩崖造像249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481处,近现代纪念建筑物333处。另外还发
现了一批传世文物,其中有稀世珍宝明赵秉忠状元殿试卷、北宋金银书《妙法莲华
经》等。
  自1989年4月起,各地转入普查资料的整理阶段,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着手
编制《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和《山东文物概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