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鲁国故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76&run=13

周代和西汉的鲁国都城。位于曲阜城区和东、北外围。《史记·鲁周公世家》
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
王。”成王时,周公长子伯禽就封于鲁。《括地志》:“曲阜外城,即周公旦子伯
禽所筑鲁古城也。”鲁自周公至顷公,历34世800余年,在公元前249年为楚所灭。
楚设鲁县。秦代为薛郡治。汉封功臣奚涓为侯,邑此。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 置
鲁国。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封张偃为鲁王,都此,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国除。
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复置鲁国,三年,徙淮阳王刘余为鲁王,都此,历5世。东
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光武帝封 为东海王,都鲁城,直至汉末。
1977年和1978年,省文物部门组织对鲁故城进行系统勘探与重点试掘,已基本
探明城内的各类遗存(图1-3)。故城有外城和内城两部分。 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
角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公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城壕。
现存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东、西、北三面各3门, 南
面两门,门宽7~15米。城内已探出东西和南北干道各5条,皆同城门和重要遗迹相
通。城内东、西、北部有各种遗址。西周前期的遗址多在西、北部,晚期遗址扩大
到城东北,东周遗存遍布全城。城内西部还有6处周代墓地。 内城居外城的中部偏
北,平面近方形,东西宽约550米,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北三面残存地下的城
垣宽10米左右。城内有密集的大型建筑基址,试掘证实为春秋至西汉的鲁王宫城。
宫城南有全城最宽的道路通向南东门,道路北段两侧各有3处大致对称的建筑基址,
南东门外口两侧有东周的“两观”基址,其南1.5公里余有夯筑台基, 可能是郊坛
的“舞雩台”。宫城、南东门、舞雩台成直线排列,说明鲁城有一条由最重要的建
筑构成的中轴线,这和《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的国都规划相类,而与其它东
周都城不同,可能反映了西周都城的建筑思想。
图1-3 曲阜鲁国故城遗迹分布图
鲁城西、北部有西周制陶、冶铜作坊和居住遗址,东北部有西周后期居住遗址。
西部有东周制陶作坊遗址,北部和西部偏东有大片东周炼铁遗址,西北部有东周制
骨遗址。自西南、西北至东北、东南,皆存在东周遗址。陶器主要有鬲、甑、盆、
豆、罐、瓮、钵、盂、盘、鼎、釜、洗、折腹盘等。钵见于西周前期,后期被盂取
代。春秋时期出现盘、盖豆、鼎、釜,战国时期出现洗和折腹盘。西周、春秋陶器
普遍饰绳纹,流行凹弦纹,春秋出现暗纹。战国时期,绳纹逐渐衰退,暗纹、瓦纹
流行。发现少量西周的筒、板瓦。东周、汉代瓦当遗存丰富,尤以汉代卷云纹圆瓦
当为多。
1977年以来,在城内发掘的200余座西周、东周墓,可分甲、乙两组。 甲组墓几
乎都是小型陶器墓,分布在城的西部偏西,人架头向大部向南,少部分向北。西周
墓流行腰坑殉狗,陶器组合有鬲、盂、罐;鬲、豆、簋、罐等。 春秋墓陶器组合有
鬲、豆、盂、罐;盖豆、华盖壶、笾、簋、罐等,流行圈足器和圜底器。 乙组墓分
布在城的西部偏东,人架头向皆向北,不用腰坑和殉狗。西周、春秋前期墓的陶器组
合一律是鬲、罐或只有鬲,春秋后期有的墓加。西周、 春秋墓铜器组合和器形与
中原地区一致,如第48号墓,墓主是鲁司徒仲齐,随葬铜礼器有鼎3、 1、1、 须
皿2、壶1、盘1、 1,另有明器簋2、盘、 各1,以及车马器一组。乙组墓中有些
大型东周墓,墓室面积达一二百平方米。陶器组合是釜、罐、平底壶、或瓷罐。
随葬有金、银、玉带钩、错金银带钩和杖首饰、玉雕马、玉璧、玉佩、玛瑙镯、大
料珠、金柄牙雕牌、压纹金泡带饰等许多十分精美的古代工艺珍品。有的墓主尸骨
上下还铺盖一层玉璧,最大的直径达33厘米。这些是鲁国的高级贵族墓。有人认为
鲁城的乙组墓是周人墓,甲组墓是土著墓。这两组墓葬和遗址的陶器说明鲁文化是
融合了周文化和山东商代文化诸因素发展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