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文物保护技术及研究成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741&run=13

  清末民初,山东的金石学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文物保护的简单方法,论技术
精良,当首推潍县陈介祺。陈氏收藏金石最富,善于辨别真伪并精于传拓,著《传
古别录》,专门叙述保护古器和传拓技术。新中国建立初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
省博物馆征集了大批古代文物,同时,对文物保护技术给予应有的重视,选调一批
文物保护技术专家参加工作,如铜器修复专家潘成霖,陶器修复、模型制作专家王
因陈、董典之,标本制作专家孟振亚等。潘成霖因修复司母戊鼎受到文化部文物局
的称赞。70年代,省博物馆成立修复制作部(后改称技术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成立后,配备有专职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也经常来山东指导工作。重要的文物保护技术成果有:
  孔府门神揭裱 孔府贴门神,并不揭去上年所贴,而是把新门神贴在旧门神之
上,年复一年,便积下层层门神。由于原件潮霉,数十层粘结一起,揭裱十分困难。
1957年特请故宫博物院专门技术人员前来修复揭裱。这批孔府旧藏门神系糊在木架
上面的4件纸挂屏,所糊门神厚薄不一,多受潮霉,且彩色年久而失胶性,加之积
尘,破损相当严重。揭裱时,每层上面先刷矾,干后经过润湿,再揭下。经过技术
处理,共揭裱出秦琼、尉迟敬德和天官单页72张,残片10张,裱成推蓬式册页。揭
裱时注意到了每层前后原状,裱好后仍保持着原来的次序,为研究版画史提供了实
物资料。
  英山隋代墓室壁画揭取 1976年2月发现的嘉祥英山隋代墓室壁画,彩画绘在
白灰抹面的砖券壁及穹顶上。为了妥善保存,山东省博物馆采取了临摹和拆墙揭取
的方法。揭取时,挖开墓周泥土,将壁画背后墙拆去大部,然后将壁画分块,根据
画块大小用木料制成揭取板。沿着已划好的分块线,用刀把石灰层切开,切至砖壁
为止,把揭取板靠在画块上,用小铲把壁画背后的砖自上而下全部拆除,用手紧贴
壁画平放于揭取板。经过复原加固,壁画揭取成功。
  金雀山汉墓帛画揭裱 临沂金雀山9号西汉墓帛画,1976年5月出土时紧贴在原
包有麻布的棺盖上。由于深埋地下两千多年,饱受水、土、菌类等腐蚀,帛画质地
腐朽严重,画面漫漶不清,有些颜色渗入棺盖表面,按通常挑起绢帛的揭取方法已
无法施行。在出土后的三年中,山东省博物馆进行了数十次揭取试验。至1981年10
月,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指导与参与下,以分段分层粘揭并采
取考古复原与文物修复相结合的方法揭裱成功,为这幅腐朽殆尽的帛画制造了新的
“母体”,抢救了一件濒于毁灭的两千年前的艺术珍品。
  银雀山汉墓竹简脱水试验 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由于长期埋在墓内,
饱含水分,竹简质地腐朽不堪,但大部字迹清晰。起初,山东省博物馆采取浸泡在
加入一定量防腐剂的蒸馏水中的临时性保护措施。1979年,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
学技术研究所的专家胡继高来山东省博物馆指导银雀山竹简脱水试验,使用醇-醚-
乳香胶透浸工艺过程。脱水后的竹简字迹清楚,收缩率小,竹简色泽较浅,接近原
色。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关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竹简脱水试验
的鉴定意见》肯定试验是成功的。
  大汶口-龙山文化黑陶制作工艺研究 1979年山东省博物馆设置古陶研究工作
室,并将大汶口-龙山文化黑陶的制作方法列为重点研究课题。科研人员钟华南采
用实验考古的方法,经过数年努力,进行了200多次试验,终于完成了大汶口-龙山
文化蛋壳黑陶制作工艺的研究。省文化厅1984年12月在兖州召开鉴定评审会议,肯
定了大汶口-龙山文化黑陶制作方法研究成果,认为采取实验考古手段进行模拟试
验,为探索大汶口-龙山文化黑陶制作工艺开辟了新的途径。复制的蛋壳黑陶,在
造型、颜色、厚度、光泽等方面均接近出土原物。
  济南柳埠千佛崖造像的调查测绘 1984年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与山东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济南南郊柳埠千佛崖造像进行科学调查测绘,完成了“柳
埠千佛崖初唐造像总体立面图”、“重点窟龛展开图”的测绘,摹拓了全部造像题
记;同时完成了“四门塔东魏造像”、“龙虎塔唐代雕刻”的测绘。为进一步开展
柳埠千佛崖造像的科学研究及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秦权修复 烟台市博物馆藏秦权,1973年出土,锈层深厚,体积膨胀,松懈脱
落,难于移动。1985年送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做保护处理。经晶体分析,此秦权
属莱氏体铸铁,珠光体处腐蚀脱落最严重。进行技术处理时,先对物体做精细的洗
涤、干燥处理,再行复位、粘结、加固;余下无可归位的锈块碎粒,研为粉末,粘
合于原器;并以封闭法提高器表锈层强度和防潮能力,取得了秦权带锈保护科研成
果。
  齐中簋除锈 烟台市博物馆藏西周青铜器齐中簋,1962年出土时,存有多层锈
蚀,由于受粉状锈的严重腐蚀,器身呈现出一层麻斑。1985年7月,送山东省博物
馆做保护处理,采用倍半碳酸钠浸泡、局部除锈及置换、渗透等方法,先对铜锈做
出处理,再用三甲树脂对器表加以封护,以防止和减弱氯化物和有害气体对器物的
浸蚀,取得成功。
  齐王铁甲胄修复 淄博市博物馆藏西汉齐王铁甲胄,1979年出土时,两甲一胄
叠压在一起,锈蚀严重。1986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白荣金修
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