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窖藏发现与清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649&run=13

山东地区的窖藏文物主要是历代佛教造像、瓷器、玉翠、金银器及货币等。清
末及民国年间,窖藏文物偶有出土,或为私人购藏,或流入异邦,多散佚。新中国
建立后,在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和其他建设工程中,窖藏文物不断发现。
1958年,在曲阜盛果寺遗址发现窖藏鎏金铜佛像6尊。此后,在高青、 博兴、
无棣、阳信、枣庄、临沂、阳谷、临朐、诸城等地又发现、清理出一批北朝和隋唐
时期的窖藏造像和造像碑。1976年3月, 在博兴县张官村龙华寺遗址发现一处北周
时期窖藏,清理出72件石雕佛像,有明确纪年的9件,两件为北魏造像,7件为北齐
所造。造像多为圆雕和高浮雕,雕刻技法纯熟。造像出土时有残损,埋藏排列有序,
推测为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灭佛时,佛像被毁后为僧众埋藏。 造像中伴有未雕完
的半成品,说明当时佛像雕造有的可能归属于寺院。
1983年9月,在博兴县崇德村发现一批盛于陶瓮中的唐代造像窖藏。 共出土各
种造像101尊,其中有铭文的44件,有确切纪年的39件,自北魏太和二年(478年)至
隋仁寿三年(603年),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四个朝代。造像最大的高28厘米,
最小的仅7厘米,其中北魏太和二年王上造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太和二年落陵委
造观世音像,均为国内发现的同类铜佛造像中较早的作品之一。清理中发现一件隋
开皇十一年(591年)道教教徒孔钺造老子像。道教造像出现较晚,存世不多, 铜造
像更为罕见,加之与佛像同出,因而成为研究道教造像、佛道交融及二教造像关系
等问题的新资料。据造像纪年与上述发现推测,这批造像可能是唐武宗会昌五年 (
845年)灭佛期间埋藏的。
其他地方发现的窖藏数量不等,但都有重要研究价值。如1982年9 月在无棣何
庵村发现的7件北齐汉白玉石造像,最大的一件为天保九年(558年)造,高120厘米;
最早的一件为天保五年(554年)造,高110厘米。
1978年2月,胶济铁路复线工程施工中,在临淄发现宋代窖藏瓷器。 出土时瓷
器整齐地叠放在一大型釉瓷缸里,计68件。器类有碗、盘、碟、瓶、盒、盅、缸等;
釉色有白、黑、黄和天蓝等。有的造型规整,胎质细腻,有的形体笨拙,胎质粗松。
有北宋定窑产品,南宋钧窑产品,也有当地磁村窑的产品。其中黄釉瓷似安徽肃窑
产品。1980年,在莒南壮岗乡壮岗西村距地表1.2米深处发现宋代窖藏, 清理出银
钵盆、银吊 、银荷叶盏、银碗、鎏金银质卧狮等22件,实重2510克。器物均采用
模压、錾刻相结合技艺,花纹玲珑浮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宋代的冶银工艺。
1982年,在博山博城大街发现一组元代窖藏瓷器。共17件,分属龙泉、钧窑和
景德镇三个不同窑系。器类有碗和盘,其中7件器物底部有八思巴文。1986年8月,
陵县西街出土元代窖藏瓷器10余件。同年,济宁市吕氏民宅宅基内出土清代窖藏玉
翠数十件。
在发现的窖藏文物中,以古代货币数量最多。入藏的时间,上至春秋,下迄宋
金,尤以宋金时期为多。宋金之际,山东地区饱受战乱之苦,大批民众南渡徙居。
南渡前,殷实人家和古币收藏家将不便携带的历代货币埋于地下,希望有朝一日能
重返家园。因客死他乡或时过境迁,这批货币一直埋于地下。
新中国建立前出土的古货币,除1914年平度县韩庄一次掘出数千枚齐刀( 均售
于日人)见于县志记载外,其他多不可考。50年代后, 在基本建设中出土的窖藏古
币,多由文物部门清理收集。农民及其他个人发现的窖藏古币,有的捐献给国家,
有的被废旧物资部门收购。由于各级文物部门注意从废旧物资中拣选文物,大宗的
古货币价拨文物部门收藏。仅据1984~1990年的初步统计,全省文物部门从各地废
旧物资公司、土产杂品公司、供销社拣选的古币共58批,从民间征集、收购48批,
共计31092公斤。这些古币出土时多储于陶罐或陶瓮中,少则数十枚, 多者上千公
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