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石刻调查与整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648&run=13

山东地区比较系统的石刻调查,始自北宋赵明诚。赵氏酷嗜金石,有“穷遐方
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南渡前曾屏居乡里十年,后连任莱州、淄川知州,
竭其俸入,广收山东地区碑版铭刻文字。所著《金石录》,详列山东地区石刻。金、
元、明三代,金石学就全国范围看虽呈式微之势,但在山东地区却不绝如缕。金代
奉符(今泰安)党怀英、茌平马定国精研钟鼎、石鼓,自成一家之说;元代济南潘昂
霄著《金石例》,开碑志义例研究先河;明代益都孙承泽著《庚子消夏记》,述及碑
帖源流。清代学者首倡以金石证经补史,宦游及寓居山东的学者身体力行,做出了
突出的成绩。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直隶大兴(今北京市)翁方纲督学山东,悉心
调查山东汉代石刻,在《两汉金石记》中著录甚详。仪征阮元继任山东学政,主持
《山左金石志》的编纂,督令金石学家李东琪、段松龄等携拓工赴各地访碑传拓,
广收山左碑刻资料。钱塘黄易任济宁运河同知时,亲履嘉祥武宅山,组织武氏祠的
调查与发掘。其他宦游山东的金石学家,如偃师(今河南偃师)武亿、阳湖( 今江苏
武进)孙星衍、通州(今江苏南通)冯云宛鸟、冯云鹏等, 其金石著述均得益于
山东地区丰富的石刻资料。
清乾嘉时期,调查、著录、研究石刻蔚成风气,山东籍的学者也颇多建树。济
宁李鲲、李东琪父子,益都段松龄、李文藻,诸城李仁煜、李璋煜, 潍县郭凤举,
安丘王筠,曲阜桂馥,泰安聂钅文,兖州牛运震,鱼台马邦玉、马邦举等均是
有成就的金石学家。至晚清又涌现出潍县陈介祺,诸城刘喜海、尹彭寿,福山王懿荣,
日照许瀚,海丰(今无棣)吴式芬等饮誉海内的金石学大家。各州县编修地方志, 记
述本邑遗存的金石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金石遗存较多的府州县,如济南、历城、
济宁及泰安等,还编纂了独立于地方志之外的金石志。1916年刊行的《山东通志》,
专列《金石志》6卷,其中石4卷,分“正目”、“存目”。正目录早期石刻,有铭
文载述及考证;存目仅记其名称、年代、所在地、存佚。共收录上至秦汉,下至金
元的散存石刻近万种。1919年刊行的《山东古物调查表》收录石刻的下限年代则延
至明代。
民国时期,山东省图书馆附设的金石保存所搜集到汉魏碑志、汉魏石经残字、
汉画像石及历代造像等数百件。经过整理,撰《山东省立图书馆金石志》,发表于
1936年出版的《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第一集第二册。30年代,益都县民众教育馆
调查、搜集到一批北朝石刻造像,并辟专室陈列。著名学者丁麟年、丁佛言、陈雪
南、王献唐、柯昌济、柯昌泗等在石刻著录、石刻文字的考证方面著述甚丰。
新中国建立后,除两次文物普查外,重要的石刻调查、整理项目有:
1951年,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调查平邑功曹阙、皇圣卿阙;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
人调查微山两城画像石遗存,并将收集到的画像石用牛车运至曲阜孔庙暂存。 1954
年,山东师范学院荆三林、 张鹤云调查济南近郊北魏隋唐造像及神通寺史迹并发表
调查报告。1955~1956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派人调查临淄、广饶、博兴北朝石造
像和惠民、滕县、肥城汉画像石遗存。1963年,济南市文化局组织大佛寺调查。60
年代前期,山东省博物馆组织邹滕地区汉画像石调查。
1977~1979年,山东省文化局组织调查全省汉画像石遗存。在此期间又完成了
对长清孝堂山郭氏祠、嘉祥武氏祠的专项调查。整理出版了《山东汉画像石选集》。
发表了对武氏祠建筑复原配置的学术论文。
1983~1984年,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组织对云峰刻石(包括莱州云峰山、大基山,
平度天柱山,青州玲珑山的北朝及历代石刻)的调查,整理出版了《云峰刻石全集》、
《云峰刻石调查与研究》。在此次调查中,新发现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摩崖刻石 1
处。
1983年,枣庄市文物管理站组织对辖区内的汉画像石调查,收集到大批散存的
汉画像石,为市博物馆建汉画廊打下了基础。1986年,济宁市文物处、邹县文物保
管所对峄山历代石刻遗存,分门别类作了调查、统计。
1986~1990年,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又组织了对邹县四山(铁山、岗山、 葛炉
山、尖山)、汶上县水牛山北朝摩崖刻经的调查。
另外,莒南县发现的汉代石阙,博兴、广饶、乐陵、诸城、淄博等地发现的北
朝墓志及历代石造像,均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