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铁器 金银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571&run=13

廿六年铁权 秦代衡器。高19.4厘米,底径25厘米,重32.3公斤。呈馒头形,
顶上铸半圆形纽,平底。权侧镶铜诏版,刻诏文9行40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
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973年文登苘山乡新权村出土,烟台市博物馆收藏。
齐王铁甲胄 西汉时期齐国制作。共3件,两领铠甲,一顶铁胄。贴金银铠甲,
合襟,有披膊和垂缘,用叶形及长方形两种甲片编成。横向甲片由前胸中部向两侧
按顺序叠压。披膊不可伸缩,左右肩各以4列长方形甲片横编。 甲身下段及披膊饰
金银片及丝带。共用甲片2244片,均用麻绳组编。无胄。
素面铠甲,右襟,有披膊及垂缘,用叶形及长方形两种甲片编成。披膊上段固
定,下段可伸缩。左右肩各以5列甲片纵编。共用甲片2142片,亦以麻绳组编。 此
甲附胄。
铁胄,呈筒形,上下透空,两护耳左右对称,连于胄体下口。由近于等腰三角
形、蹄形与斜三角形的三种胄片编成。4排胄片的横向关系自中间向两侧叠压, 纵
向关系为下排压上排。共用胄片80片,边缘部位以丝织物包镶,胄片内多有皮革衬
里。造型奇特,前所未见。
1979年临淄西汉齐王墓5号随葬坑出土。出土时两甲一胄叠压在一起, 锈蚀严
重。1986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修复,修复后身长98厘米,胸围122 厘
米。藏临淄齐故城遗址博物馆。
永初六年铁刀 东汉永初六年(112年)铸造。长111.5厘米,刀身宽3厘米, 刀
背厚1厘米。椭圆形环首,刀身长而直。刀背有错金火焰纹和隶书铭文1行18字:“
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氵柬大刀,吉祥宜子孙。”是中国现存有纪年的早期
铁刀。1974年苍山县卞庄镇东纸坊九女墩出土,原藏苍山县文物管理所,1989年调
中国历史博物馆。
图7-91 猿形银带钩
猿形银带钩 战国时期佩饰。通长16.7厘米。猿振臂,回首,拱身,登足,作
攀登姿势。一臂爪回收成钩状。身背有圆形纽。双目镶嵌料珠。猿身多处以贴金作
装饰(图7-91)。1977年曲阜鲁国故城早期战国墓出土,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图7-92 龙凤纹鎏金银盘
龙凤纹鎏金银盘 战国时期盛器。高5.5厘米,口径37厘米,重1705克。直口,
平折沿,折腹。口沿及内外腹部各饰6组龙凤纹图案,内底饰盘龙3条,纹饰皆鎏金。
口沿背面刻:“三十三年左工疾名吉七重六斤十二两一朱 奇千三百二十二钅斤
 六斤十三两二斗 名东”。外底刻:“容二斗重六斤十三两 御羞工”(图 7-
92)。铭文分三次刻成,每次所刻年代、国别均不同。 “钅斤”是三晋的衡值
单位,见于布钱铸铭,自“奇千”至“名东”二刻应为战国时三晋的题刻。自“三十
三年”至“一朱”二刻,从铭例、官制和衡制可断为秦刻。 从其字体为不规范的小
篆分析,“三十三年”应指秦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年)。自“容二斗”至“御羞
工”二刻,从字体和量衡标数可定为汉赐齐国后内府校刻。此盘应是西汉初御赐齐
王之物。1978年秋,临淄齐王墓随葬器物坑出土,藏淄博市博物馆。
兽纽银盒 西汉盛器。通高11厘米,口径11.4厘米,足径6.2厘米。 呈豆形,
弧形盖,子母口。银铜合制,高圈足座及盖上3个兽纽为铜质,其他为银质。 饰外
凸花瓣形纹。盖内刻铭文“木南”2字。1979 年临淄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出土,
藏淄博市博物馆。
银罗汉 北宋时期铸造。5尊。均立姿,身披袈裟。身高10.4~11.5厘米,重50
~70克。面部表情各异,或微笑,或沉思,或愤怒。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捧物, 有的作
胸前拱手状。有3尊背后刻铭,分别为“郭氏史施罗汉一尊供”、“焦县丞管两尊”、
“赵太君管一尊”。1965年长清县真相院旧址宋塔地宫出土,藏长清县博物馆。
银塔 北宋佛塔模型。由银片制成。通高69.7厘米,底座宽14.6厘米。塔座六
边形,边长6.6~7.4厘米。每边花形镂孔,每个角有龙头衔风铃。塔座之上为方形
塔身。共12层,自下而上大小逐层递减。第一层较高,四周有护栏,前后有门,内
置释迦、普贤与文殊像。门顶有飞天一对,其上为一周力士斗拱,托单层檐。四角
及四檐皆系风铃。释迦、普贤、文殊、飞天等皆为银鎏金。第二层以上,前后有门,
左右为窗,四周护栏,单层檐,四角悬风铃。第二三层内置释迦佛像,第四层内放
舍利盒,内盛舍利子。顶部为塔刹。原置于莘县宋塔地宫内,1968年拆除砖塔时发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