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齐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569&run=13

春秋战国齐国铸币。因其体大厚重,铸行于齐,故名。其制弧背凹刃,柄端有
环,通长18~19厘米,重40~60克。币面模铸国名或城名,下有“法化”或“之法化”
字样,始自刀首,终于刀尾。所见各类面文共6种,为“齐法化”、“齐之法化”、“
齐建邦立长法化”、“节墨之法化”、“节墨法化”、“安阳之法化”。此外
尚见面文作“谭邦”之残刀头一段。“ ”,通释为“法化”,“法”意“法定”
,“化”与“货”通,“法化”连称,意为标准货币。亦有释“圜化”、“大化”、
“宝化”及“大刀”者。一般刀背上端有三道水平横划,中部有一标记作“十”或
“I”,称“星号”。下端有1~2字背文。不同背文据70年代初统计已达49种,尚未
完全获释。一般认为:“齐之法化”、“节墨之法化”、 “安阳之法化”为姜齐铸
币;“齐法化”、“齐建邦立长法化”为田齐铸币。亦有“节墨之法化”属莱,
“安阳之法化”属莒之说。分述如下:
齐之法化 亦称“齐之圜化”、“齐之大刀”,又因面文四字而称“四字刀”。
刀身之外缘隆起,断于身柄相接处,与后铸外缘不断之“齐法化”、“齐建邦立
长法化”有别。刀背上有三横,下有1~2字铭文,间有刻划符号,如:上、化、
亻、大口、工、日、勹、甘等。一般认为此刀系姜齐铸币, 或谓始铸于齐桓公亲政
时。通长18~19厘米,重44.5~50克。
节墨之法化 亦称“大节墨刀”,五字齐刀之一。此刀身部外缘隆起, 中断于
柄处,特征与早期齐刀同,其长度、重量居各类齐刀之首。刀背有三横,下有1~2
字背文,如上、工、勹、日、十、安邦、辟封、法甘、大行等。面文“节墨”即“
即墨”,邑名,初属莱,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灭莱后入齐, 故址在今平度
市东南约25公里处。一般认为此刀始铸于齐灭莱得即墨之后。刀长18~19厘米,重
55~61克。
节墨法化 亦称“小节墨刀”。形制与五字节墨刀略同,但刀体狭小,面文省
去“之”字,背部三横及星号亦省。所见背文有屮、土、人、日、工、大、化、一、
七、八、九、十等。制作晚于大节墨刀。有人认为始铸于春秋晚期,亦有人认为是
燕将乐毅伐齐即墨未下时铸。通长15厘米,重20~38克。
安阳之法化 五字齐刀之一。一般以为系姜齐铸币,也有人认为面文“安阳”
系地名,属莒,因而断为莒币。《后汉书·方士列传·赵彦》:“莒有五阳之地。”
李贤注:“谓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并近莒。”研究者多视此“安阳”
与币名之“安阳”为一地,其确切所在待考。形制与早期齐刀如“齐之法化”等略
同,具有断缘特征。刀背上有三横,下部铭文可见上、日、屮、勹、 、工等。通
长18~18.5厘米,重45~55克。
谭邦刀 亦称“莒邦刀”。仅一见,1930年章丘平陵城出土,唯余一段刀头,
形制类齐刀。铭存二字,或释“谭邦”,谓此刀系齐灭谭后所铸;或将首字释“莒”
,以为战国晚期燕军伐齐,齐襄王亡命莒时所铸。因仅此一例,故研究者多未列为
齐刀的单独类型。
齐建邦立长法化 亦称“齐返邦立长法化”、“齐造邦立长法化”
,又因面文六字而称“六字刀”。刀与柄外缘隆起不断,特征与“齐法化”同, 属
晚期齐刀。背部有三横,下部铭可见卜、日、工、吉、上等。通长18~19厘米,重
42~47克。其始铸年代不详,一说系田齐开国纪念币,或谓齐襄王收复失地后铸。
齐法化 亦称“齐圜化”、“齐大刀”,又因面文三字而称“三字刀”。战国
时期齐国铸币。刀与柄外缘隆起而不断,与早期“齐之法化”、“即墨刀”、“安
阳刀”外缘断于身柄相接处有别。背文多为一字,如土、甘、日、上、工、屮、勹
等。今存各类齐刀中,此类占绝对多数。研究者多将其定为战国中期田齐威王、宣
王统一齐国币制及其后的货币。通长18~19厘米,重45~47克。
齐明刀 因最初于清嘉庆年间在博山香浴村发现,亦称“博山刀”。形制与圆
背燕明刀基本相同。弧背,凹刃,刀首斜直略宽,窄柄,圆环。铸工粗糙,不规整,
长短、轻重悬殊较大。长11.5~14.5厘米,重8.15~23克。面文一“ ”字,方
折,字体长大,有的长及刀身之半,与燕刀币此字呈圆折、扁折,字体较小有别。
或无背文,有背文者多一字,为干支、数字、符号等。少数背文2~4字,第一二字
为地名,其下为“冶”等,可释读的有“莒”、“齐”、“平阳”等。铸造时间,
一般认为在燕昭王取齐(除莒、即墨外)70余城后,为燕军抑或齐人所铸,尚无定论。
莒县曾两次发现此刀范,1990年平度市博物馆受捐一件,出土地点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