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碑碣 墓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514&run=13

  舍利塔下铭 隋仁寿元年(601年)刻。正方形,边长83厘米,厚21厘米。分底
盖两块。顶盖篆书“舍利塔下之铭”。底铭12行,行12字,正书,稍兼隶法。论者
谓此铭“虽佞佛祝 之词而文颇雅驯,字禾农劲,饶有古意。”旧在青州城南
广福寺,曾归端方,民国时存青州民众教育馆,1959年移藏青州市博物馆。
  龙华寺碑 隋仁寿三年(603年)立。石灰岩质。通高2.36米,宽1.06米。螭首,
碑额篆书“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碑文楷书28行,行50字。欧阳辅《集古
求真》谓:“额字为篆体而笔法作飞白,为额中所少见。碑文书法秀整劲拔,开褚、
薛之先路。”1923年博兴县陈户镇冯吴村南出土。50年代初,运往黄河防汛工地,
被有识者发现后运回原地。1956年移入县城,现藏博兴县文物管理所。
  双束碑 亦称《鸳鸯碑》。唐显庆六年(661年)刻。碑体两通并立,由碑座和
碑首合而束之,故名“双束”。高235厘米,各宽50厘米,厚22厘米。碑座为长方
形顶状。碑首分上下两层:下层呈长方状;上层仿古建筑雕成九脊歇山顶。文环
刻于碑的四周,每面作四五层,内容刻记唐显庆六年(661年)至贞元十四年(798年),
高宗、武后至德宗等6帝1后敕命道士在泰山建醮造像之事。碑文楷书,杂有武则天
自造字若干。碑文空处有唐、宋题刻,两侧有题诗、题名。史载,高宗有疾,一切
皆决于后,时称“二圣”,故双碑并立,似有喻意,其形制实属罕见。原立于泰山
王母池西侧岱岳观,现藏泰安岱庙。
  图7-57 东方朔画赞碑(拓本局部)
  唐开元残碑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刻。呈椭圆形,高59厘米,宽46.5厘米。
书体行楷,现存15行,共209字。碑文内容为唐开元二十四年二月,玄宗为改善吏
治,“故令吏曹精选才干”,出任县令,许以“理化有成,声实相副,必有超擢。”
并训戒这批县令,不要“唯利是视,自速负败,两丧身名。”其后各地县令便将此
诏刻石立碑。此碑乃县令张仲亻全所立。“县令”前县名残佚。临沂立县,始
于隋,张仲亻全当为临沂县令。1982年2月,临沂市人民政府大院内出土,藏
临沂市博物馆。
  东方朔画赞碑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立,颜真卿书。高2.6米,宽1.03米,厚0.
22米。四面刻字,碑阴碑阳各15行,左右侧各3行,行30字。碑阳额篆书“汉太中大夫
东方先生画赞碑”,阴额隶书“有汉东方先生画赞碑阴之记”。碑文楷书,碑阳和
左侧碑文为晋夏侯湛撰,计616字,赞颂东方朔才情品格,颂文音韵铿锵,文采斐
然(图7-57)。碑阴记为颜真卿撰并书,计414字。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今临沂)。
著名书法家。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进士,四为监察御史,历任节度使、刑部尚书
等。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在任殿中侍御史期间,为宰相杨国忠所嫉,出为
平原郡太守。安禄山派人以巡视政务为名,刺探平原郡(郡治即今陵县)防务。真卿
将计就计,陪同使者游览厌次故城之东方朔庙、祠、墓等古迹。真卿谓唐开元八年
德州刺史韩思复所刻“东方朔画赞碑”太小,“文字纤靡”,“已不可识”,当即重
写画赞碑,并撰书画赞碑阴之记,重刻石碑。使者还报,安禄山以颜真卿为书生,
不足虑,时为天宝十三年(754年)。十四年,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
备,坚不可摧。新旧唐书但云真卿出为平原郡太守,而不详何年,此碑可补正史之
阙。
  此碑为颜氏46岁时作,时当盛年,故神明焕发,平整峻峭,深厚雄健,气势磅
礴。碑原立于陵县城东北神头乡东方朔祠内,元代移入城内。历尽劫难,得以幸存。
新中国建立后置于陵县县政府大院碑亭内,现藏陵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