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碑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510&run=13

  北陛刻石 亦称《鲁灵光殿址刻石》。西汉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刻。石灰
岩质。宽95厘米,高42厘米,厚19.5厘米。正面刻浅浮雕璧纹,侧面刻几何纹。文
字刻于一端,4行9字:“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
  书法拙朴高浑,篆意浓厚,为典型早期汉隶。“鲁六年”为西汉鲁恭王六年。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封其子刘余为鲁王。刘余好治宫室,在曲阜建灵光殿。
此石出土于1942年,系日本考古学家在曲阜周公庙高地非法发掘地下文物时发现,
运往日本途中至北京时被截留,藏北京大学。1980年归藏曲阜孔庙。
  鲁孝王刻石 亦称《五凤刻石》。西汉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刻。石灰岩质。
宽71厘米,左高38厘米,右高40厘米,厚38厘米。文在右侧,阴刻隶书,兼有篆意,
3行,计13字:“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石原在曲阜灵光殿遗址西南太
子钓鱼池。金明昌二年(1191年),诏修孔庙,工匠取池石充用,偶得此石。提控修
庙的开州刺史高德裔将此石移入孔庙。考之《汉书》,五凤二年当刘余之孙鲁孝王
三十四年。石藏曲阜孔庙。
  图7-44 王陵塞石(拓本)
  王陵塞石 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刻。石灰岩质。宽92.5厘米,高229厘米,
厚47厘米。刻字两处,右上刻“王陵塞石广四尺”,左下刻“二尺”2字,隶书兼有篆
书笔意(图7-44)。石原为陵墓封门石,字为工匠所刻。“广四尺”指石的宽度,“
二尺”指石的厚度,与西汉每尺23~23.4厘米相符。1970年曲阜城南九龙山3号汉
墓出土。墓主为鲁孝王庆忌,宣帝甘露三年卒。石藏曲阜孔庙。
   孝禹碑 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刻。高147厘米,宽45厘米。圆形碑首,
上刻屋形粗花纹,下有两鸟相对,左为鹤,右已泐,或亦鹤,均阴刻。隶书碑文,2行
15字(图7-45),有界栏。右行刻“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左行刻“平邑□里 孝禹”
,第三字有“侯”、“成”二释。清同治九年(1870年)为扬州宫本昂、宫昱、任城
刘恩瀛于费县平邑集(今属平邑县)访得。后归南海李山农,藏济南东流水李氏汉石
园,1920年归莒县大店庄式如。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图7-45  孝禹碑(拓本)
  祝其卿坟坛刻石 亦称《汉居摄坟坛刻石)、《孔子墓前石坛刻文》、《子思
墓前石龛文》。西汉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二月刻。石灰岩质。宽99厘米,高25
厘米,厚50厘米。文字刻于凹进去的平面上,篆书:“祝其卿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
12字。石损泐极甚。原在孔子墓前,清雍正十年(1732年)移置孔庙。
  上谷府卿坟坛刻石 亦称《汉居摄坟坛刻石》、《孔子墓前石坛刻石》。西汉
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二月刻。石灰质岩。宽69厘米,高31厘米,厚38厘米。字
刻于凹进去的平面上,篆书:“上谷府卿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13字。原在孔子墓
前,清雍正十年(1732年)移入孔庙。
  朱君长刻石 亦称《朱君长题字》、《朱君长残碑》。西汉刻石。宽82厘米,
高77厘米。早年残损,仅存“朱君长”3字。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四月,钱塘
黄易得于济宁两城山(现属微山县)下,审为汉刻,移置州学明伦堂。移置时,旁刻
翁方纲、钱梅溪、黄易、李克正等题记。乾隆六十年(1795年)阮元按试过此,细审
后云:“石面多樵斧痕,其制颇类曲阜坟坛二刻”。1929年,济宁县教育局局长王
大恕等移置教育局院内汉碑室,嵌于壁上。藏济宁市博物馆汉碑室。
  禳盗刻石 西汉刻石。青色石灰岩质。残存两段,高35厘米,厚23.5厘米。底
立面残留半个枢槽,本为一墓葬中的压槛石,约计全长应在120厘米。第一段残长
41厘米,存字迹5行半,共25字又2残字。隶书,有界格。文曰:“诸敢发我丘者,
令绝毋户后。疾设不详者,使绝毋户后。毋谏卖人,毋……。”意在诅咒盗墓者。
1980年于金乡县鱼山村汉墓出土(图7-46左)。第二段,1990年于原地征集。首尾皆
残去,为整个刻石的中间一段,残长50厘米。刻字8行,共得34个完字和8个残字(
图7-46右),文曰:“……□□□使犯□□罪,天利之;居欲孝,思贞廉,率众为善,
天利之;身礼(体)毛父屯(肤),父母所生,慎毋毁伤,天利之。分□□□□□……。
”大意是,告诫人不犯罪,做好事,与人为善,保重身体,上天会保佑你。在征集
过程中,还得到了全石出土时村民抄录的石刻全文,经核对,全文共138字。现存
两段残石,共59字又10残字,仍为迄今所见西汉刻石字数之最。刻字用笔方折挺劲,
线条纤而能厚,结体于平正中见险奇,尚未脱尽篆书痕迹,极具古拙之美。藏济宁
市博物馆。
  图7-46 禳盗刻石(拓本)
  图7-47 莱子侯刻石(拓本)
  莱子侯刻石 亦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新莽天凤三年(
公元16年)刻。高65厘米,宽44厘米,厚4.6厘米。隶书7行,行5字,有界格。文曰:
“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亻者子良等用百余人,
后子孙毋坏败。”书法苍劲简质,极具风骨(图7-47)。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颜
逢甲、孙生容等得于邹县县城西南25公里的卧虎山麓,旋移邹县孟庙。
  景君碑 亦称《北海相景君碑》。东汉汉安二年(143年)立。高221厘米,宽79
厘米,厚9厘米。圭形首,有穿。碑额篆书“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12字。
碑文16行,行33字。碑阴4列,20行,刻门生故吏姓名,阴末刻四字铭2行72字。景
君,任城人,曾任大名司农、益州太守,汉安二年秋,卒于北海相位。碑文记述景
君修身之道及文武双全、刚柔相济、兴利惠民的德望。碑阴刻门生故吏名50余,共
八种官职,九处地名及“行服三年者凡八十七人”。书法劲健,属成熟隶书。藏济
宁市博物馆汉碑室。
  莒州汉安三年刻石 亦称《宋伯望分界刻石》。东汉汉安三年(144年)刻。高
95厘米,宽46厘米,厚33厘米。长方形石,四面刻,隶书。正面9行122字,背面4
行44字,左侧6行83字,右侧5行35字。记述汉安三年二月平莒男子宋伯望等买田刻
石记止界的情形,是研究东汉土地买卖及划分地界的重要资料。清光绪十九年(
1893年),莒县西孟庄庙基出土,为大店庄余珍所藏。新中国建立前夕埋于地下,
1956年于莒南县大店再次出土,莒南县文化馆收藏。1982年移交山东石刻艺术博物
馆。
  元嘉元年刻石 东汉元嘉元年(151年)画像石题记。1973年苍山墓葬出土。同
出11块画像石,题刻2石,左右并列。右石高45厘米,宽21厘米;左石高44.5厘米,
宽15厘米。隶书共15行,行字数不等,共327字。记述建墓时间、画像石内容及其
在墓葬中的位置。行间有界格,字左右不成列,为画像石题记刻字较多的一石。藏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图7-48 乙瑛碑(拓本局部)
  乙瑛碑 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东汉永兴元年(153年)立。
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记载鲁相乙瑛请
于孔庙设置守庙官“百石卒史”的往返公牍。字取横势,起笔藏锋,收笔回锋,波
尾常现大挑,折角圆和,是汉隶艺术的代表碑刻之一(图7-48)。碑旧置兖州仙源县,
后置曲阜孔庙同文门内,1978年移入东庑。
  孔谦碑 亦称《孔德让碑》、《孔谦碣》。东汉永兴二年(154年)立。高83厘
米,宽53厘米,厚22.5厘米。圆首,有穿,无额题。碑文隶书8行,行10字(末行2
字),计72字。碑文记述孔谦生平。孔谦(121~154),字德让,孔子二十代孙,孔
融之兄。碑原在曲阜孔林内孔谦墓前,清初移至孔庙同文门下,1978年移入东庑。
  孔少垂墓碑 亦称《孔君墓碣》。孔子十九世孙孔少垂的墓碑。东汉永寿元年
(155年)立。圆首,宽47.5厘米,高120厘米。额篆刻“孔君之墓”。隶书碑文8行,
行15字,残泐过半。书法淳厚苍劲。原在孔林内,宋赵明诚《金石录》著录,后佚
失。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新发现于孔林墙外,移于孔庙内,翁方纲特为题跋。
  礼器碑 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石灰
岩质。宽78.5厘米,高170厘米,厚20厘米。圆额,无字。碑身四面刻字,隶书。
碑阳16行,正文13行,行36字,赞扬韩敕修饰孔庙和制作礼器等事。碑阳后3行,碑阴
及两侧刻104个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古人称其简质雄劲,锋钅舌神浑,苍古
温润(图7-49)。自欧阳修以来,金石著作大多收录。碑存孔庙,原在同文门下,
1978年移入东庑。
  图7-49 礼器碑(拓本局部)
  许安国祠堂记 东汉永寿三年(157年)画像石题记。2块。1980年嘉祥县满硐乡
宋山村3号古墓出土,编号为第二十九石和二十八石。第二十九石,长107厘米,高
68厘米。第二十八石,长109厘米,高68厘米。两石画像均平面浅浮雕,刻柿蒂纹,
周沿阴刻双圈,蒂间空隙处皆刻双鱼。第二十九石下面以两个人首蛇身的羽人补白。
画左刻隶书10行,462字,为许安国祠堂记文(图7-50)。画右刻1行,28字。第二十
八石之画面右边刻1行,16字:“阳遂富贵,此中人马皆食大仓,饮其江海。”据
记文,祠主许安国,官为卒吏,椽属,秩百石,官微位卑,史书无记。永寿三年卒,
年34岁。曾参加镇压泰山公孙举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染病离伍,亡于家中。其父母
兄弟耗资二万七千钱为其修建墓室祠堂。记文文字之多,内容之丰富,为此前画像
石题记所不见。虽然祠堂为魏晋时人拆毁,改作墓石使用,但字新如初,仍可以看
出是先经书丹而后刻,刀尽笔意,极具天真烂漫之情趣。书体隶中带草,间有楷书
笔画。用笔朴实简捷,活泼洒脱,笔画瘦硬劲健,结体错落舒展,为难得的汉代书
法资料。1983年,由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
  图7-50 许安国祠堂记(拓本局部)
  郑固碑 东汉延熹元年(158年)立。高196厘米,宽80厘米,厚22厘米。圭形首,
有穿。碑额篆书“汉故郎中郑君之碑”8字。碑文隶书15行,行29字,记郑固事略。
郑固,字伯坚,任城人。延熹元年二月诏拜郎中,同年四月卒。碑下截原亡佚,故
向来拓本仅存上段254字。清雍正六年(1728年),邑人李昆鸟得下段残石于济
宁孔庙前泮池附近,其子东琪又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同定海蓝嘉王宣将此
碑升高重立。石藏济宁市博物馆汉碑室。
  为父通作封记 东汉延熹六年(163年)立。高56厘米,宽86厘米,厚34厘米。
有字部分高44.5厘米,宽41厘米。字外有阴刻双栏框,隶书16行,行24至28字不等,
共344字。字较小,颇工整,结体谨严,笔势生动。石形制较特殊。文中明确提出
“立碑”概念,对研究汉代碑刻形制有重要意义。原在峄县(今枣庄市)马槽村,半
没土中。清宣统元年(1909年),山东劝业道萧应椿查矿时发现,提学使罗正钧移置
山东省图书馆金石保存所,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图7-51 孔宙碑(拓本局部)
  孔宙碑 全称《汉泰山都尉孔宙碑》。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立。高302厘米,
宽107厘米,厚24厘米。圆首,有穿。碑额篆书“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10字。
碑文隶书15行,满行28字,记述孔宙行迹。孔宙(103~163),字季将,孔子十九代
孙,孔融之父。举孝廉,曾官郎中、都昌长、元城令、泰山都尉。卒后,“故吏门
人乃共陟名山,采嘉石,勒铭示后”。碑阴篆额“门生故吏名”,下列62人姓名。
该碑书法甚精,笔势飘逸,倜傥不群(图7-51)。原立于孔林孔宙墓前,清初移入孔
庙同文门下,1978年移入东庑。
  武荣碑 东汉永康元年(167年)立。高243厘米,宽84厘米,厚26厘米。圭形首,
有穿。碑额隶书“汉故执金吾丞武君之碑”。碑文10行,行31字,亦隶书。布局不
拘成法,全文274字,仅占碑的三分之一。武荣,字含和,嘉祥人,由郎中升迁执
金吾丞。碑原在嘉祥武氏祠中,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黄易主持移置济宁。现
藏济宁市博物馆汉碑室。
  衡方碑 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立。高240厘
米,宽110厘米,厚25厘米。碑圆首,上雕六螭交蟠纹。碑额隶书“汉故卫尉卿衡
府君之碑”10字,额下有穿。碑文隶书23行,行36字。系门生朱登为衡氏所立的功
德碑。文末有朱登题名2行,计12字。碑阴原有字,清嘉庆四年(1799年)黄易洗石
发现并开始传拓。据翟云升《隶篇》记载,可辨者23行71字,现全部漫灭。此碑书
法端庄雄浑,为著名汉碑。原在汶上县西南15公里郭家楼村前,清雍正八年(1730
年)汶水决堤,碑倒陷,村人郭承锡等出资复立。1953年移入泰安岱庙。
  图7-52 史晨碑(拓本局部)
  史晨碑 东汉建宁二年(169年)立。石灰岩质。通高207.5厘米,有额无字。碑
身高173.5厘米,宽85厘米,厚22.5厘米。碑两面刻字,两碑并刻于一石。碑阳称《鲁
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又称《史晨前碑》。刻录建宁
二年三月七日,鲁相史晨、长史李谦请求曲阜孔庙“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
的奏文,文17行,行36字(图7-52)。碑阴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又称《史晨后
碑》。记述建宁二年史晨奏请后祭庙盛况及修治有关孔子遗迹的功绩,文14行,前
8行36字,自第九行35字。前后均隶书,清万经《分隶偶存》赞其“修饬紧密,矩
度肃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碑原存曲阜孔庙同文门下,1978
年冬移入东庑。
  孔彪碑 全称《汉博陵太守孔彪碑》。东汉建宁四年(171年)立。石灰岩质。
高283厘米,宽99厘米,厚27厘米。圆首,有穿。碑额位于穿上,篆书“汉故博陵
太守孔府君碑”。碑文隶书18行,行45字,记述孔彪行迹。孔彪。字元上,孔子十
九世孙,曾官尚书侍郎,出为博陵太守,迁下邳相、河东太守。以病辞官,建宁四
年六月卒。碑阴有文,刻故吏13人官职、族望(均为博陵人)、姓名。碑原存曲阜孔
林内孔彪墓前,清康熙时移往孔庙同文门下,1978年移入东庑。
  鲁峻碑 亦称《鲁忠惠碑》。东汉熹平二年(173年)立。高283厘米,宽115厘米,
厚25厘米。圭形首,有穿。碑额隶书“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碑文17行,
行33字,亦隶书。鲁峻,字仲严,山阳昌邑(今金乡西北)人,历官至司隶校尉、屯
骑校尉。熹平元年(172年)卒,次年四月归葬。碑原在金乡鲁峻墓前,宋时已运至
任城县学。现藏济宁市博物馆汉碑室。
  熹平残碑 东汉熹平二年(173年)立。似为墓碑,墓主姓名不详,熹平二年十
一月卒。现残存为碑之中段左侧,残高69厘米,宽79厘米,厚21厘米。残文7行,
首行残存5字,末行半字,其余行13、14字不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黄易
在曲阜东关访得,阮元移置于孔庙内,并于碑侧题跋。
  四神刻石 亦称《熹平刻石》。因立石主旨为祈灵禳灾,又称《禳祸刻石》。
东汉熹平二年(173年)刻。石为不规则的赭色自然石片,长52厘米,最宽处为46厘
米。共5行62字,现存57字:“熹平二年四月己卯朔十九日丁酉,时加才(在)□。
东方青帝禹(寓)青龙,患祸欲束。南方赤帝禹朱雀,患祸欲束。西方白帝禹白虎,
患祸欲束。北方黑帝禹玄武,患祸欲束……(下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
方之神,亦称“方位神”。汉画像石中多有四神图像,以祈求四神保护,消灾免祸。
把文字刻在一块石头上,作为画像的替代品,却很少见。文中的“禹”字,通“寓”
;“束”做“限制”、“消除”解。刻石为隶书,字大小不等,书写流畅,无波挑,
当为民间流行笔体。此石原为私人收藏,出土地点不明。1980年收购,现藏济宁市
博物馆。
  伯兴妻残碑 东汉熹平三年(174年)五月立。残高86厘米,宽32厘米,厚13厘
米。碑额处有残字。碑文残存5行,68字。字有界格,书法雍容规整,属成熟隶书。
此碑残部边缘整齐,显已改作它用。1966年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官牧村出土。
藏枣庄市博物馆。
  孙仲隐碑 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刻。上尖下方,无穿。通高87厘米,宽33厘
米,厚8厘米。无额题。碑文隶书6行,行9字。用笔活泼,结体自然,是典型的民
间作品。1982年于高密县住王庄出土。从碑的形制和出土位置(墓圹中)看,应是墓
记或墓碣,非墓碑。1983年入藏高密县图书馆。
  熹平石经残石 东汉熹平年间刻。其一,残高14厘米,宽24厘米,存《诗经·
小雅》之《节南山》、《正月》两篇,共8行30字,镌刻清晰;其二,残高21厘米,宽
18厘米,存《尚书·盘庚》篇,7行40字,字亦清晰;其三,残高30厘米,宽15厘米,存
《仪礼·大射》篇,5行17字,部分石面剥落,字迹不甚清晰;其四,残高17厘米,
宽13厘米,存5行,完整和可辨认的共20字,分属《诗经·国风》之《七月》、《
鸱号鸟》、《东山》三篇。《熹平石经》始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
至光和六年(183年)刻成。隶书,共46碑,立于洛阳南郊太学内,为中国历史上最
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后经战乱,摧残殆尽。唐宋以来,常有残石出土。1933、1934
年,山东省立图书馆两次从洛阳购得百余石。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兹录4石。
  图7-53 王舍人碑(拓本)
  王舍人碑 东汉光和六年(183年)四月立。石灰岩质。碑身长方形,上段残去
一截,下部剥蚀残泐。残高110厘米,宽78厘米,厚21厘米。螭首,龟趺。碑额篆
书仅存“汉舍人□王君之□”6字。碑文隶书12行,行7~18字不等,可识者189字(
图7-53)。书法瘦劲稳健,工整俏丽,为汉隶之佳品。末行刻“光和六年四月己酉
立”。
  螭首龟趺之汉碑,此前尚未发现。螭首龟趺碑形,过去多认为约始于唐代。此
碑为研究碑碣形制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2年12月,平度市灰埠镇侯家村出土,
藏平度市博物馆。
  图7-54 张迁碑(拓片局部)
  张迁碑 亦称《张迁表》。东汉中平三年(186年)立。通高292厘米,宽107厘
米,厚20厘米。圆首,碑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迁表颂”。碑文隶书15行,
行42字(图7-54)。碑阴刻人名3列22行。碑首透雕双凤戏珠,碑体两侧浮雕交蟠龙
体。历来论书者以此碑为汉隶古朴平直类型之代表。明初出土,移东平州学。1965
年迁至泰安岱庙。
  郑季宣碑 全称《汉尉氏令郑季宣残碑》。东汉中平三年(186年)立。高208厘
米,宽104厘米,厚24厘米。圆首,有穿。郑季宣,名延,郎中郑固之弟。碑文隶
书约18行,行字数无考。此碑早在宋代已严重残损,文字缺损十之六七。碑阳现仅
存一“堂”字。碑阴为故吏题名,保存完好。碑侧有清翁方纲、黄易等题记。现存
济宁市博物馆汉碑室。
  鲁相谒孔庙残碑 亦称《孔宏残碑》、《吉日令辰碑》。立碑年月不详,宋代
即定为汉碑。石灰岩质。今存为碑下段,宽85厘米,残高105厘米,厚26厘米。文
字自宋代即剥泐严重,后又损去碑阳上部及碑阴2字。今残存8行,行11字。隶书,
结体方整丰肥,宽博厚重。碑侧有唐贞元七年(791年)殿中侍御史杜兼等人题记。
藏曲阜孔庙。
  孔褒碑 全称《汉豫州从事孔褒碑》。立碑年月泐损。石灰岩质。宽101厘米,
高235厘米,厚27厘米。碑额篆书“汉故豫州从事孔君之碑”,1行10字,位于穿上。
孔褒,字文礼,孔子二十代孙,孔宙长子,孔融之兄。举孝廉,曾官豫州从事。与
张俭友善,张俭被中常侍侯览追捕时投奔孔褒,被孔融收留。事发后,张俭走脱,
褒、融被捕,母、兄、弟满门争死,孔褒被杀。碑文隶书,约20行,行30字,有字
可观者14行,剥蚀严重,仅存100余字。书法整齐,书风苍厚。清雍正三年(1725年)
于曲阜周公庙侧出土,衍圣公孔传铎移置孔庙。
  竹叶碑 亦称《少昊之胄碑》、《中都督邮残碑》。石灰岩质,因石纹如竹叶,
故名。立碑时间不详,出土时间约在清康熙晚期至乾隆初期。阳面剥蚀严重,初以
为无文字,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何元锡洗碑,始知阳面存字7行。碑阴刻官吏姓
名籍贯2列21行,其中“汶阳马琮”,亦见于《史晨后碑》,据此该碑应为东汉灵
帝时刻制。清同治三年(1863年)毁为3段,后裂为4段,再裂为6段。今存3段,以水
泥固结成碑形,文为碑阴下列第二、三、四名官吏姓名、籍贯。碑初归曲阜颜懋伦,
后存曲阜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