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秦汉陶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471&run=13

  秦诏陶量 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量器。泥质灰陶,火候较高,胎质坚
硬,制作规矩。高9.2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7.7厘米,可容小米1000毫升。
直口,平沿,腹壁斜直,平底。腹部印诏文20行38字,每4字为一组戳印,文为“
廿六年,皇帝尽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
则不壹,兼疑者皆明壹之”。口沿戳印“ ”字,系“ ”字之半。内底2戳印,均
为“ ”字。1963年邹县纪王城遗址出土,山东省文物总店收购,1966年转交山东
省博物馆收藏。
  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陶器 4件(组),均为西汉陶塑。1969年出土,济南市博物
馆收藏,分述如下:
  彩绘乐舞宴饮杂技陶俑 陶俑22个,固定塑造在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泥质
灰陶盘上。表演者在盘中心,后面是乐队,两侧是观众,为一宴乐场面。
  盘中央表演者7人:左侧两女人面颊施朱,长髻垂于背后,着修长花衣,一红
一白,相向起舞。右侧青年男子4人,各戴尖顶小帽,着紧身衣,腰束白带。前2人
双手着地,举足倒立,相对作“拿大顶”的表演。后1人仰身后翻,作倒翻跟头状。
另1人伏地,双足由身后柔和的分置于头的两侧,双手握足胫,神态自若,这种柔
术表演当时称为“倒挈面戏”。左前方1人,身穿红袍,身子可转动,挥双臂,似
为指挥者。盘后侧为伴奏乐队,一列7人:左起2人为女子,长跪吹笙(竽?),其余
5人是男性,依次为鼓瑟、击小鼓、敲钟、击磬、击建鼓者。盘左右两侧有观赏者7
人,长衣广袖,拱手而立。其中右侧3人,各戴冕冠,面前置两个陶壶。按古礼,
凡贵族宴饮必置壶盛酒,这3人应是举行宴会、观赏乐舞的贵族。另4人在盘之左侧,
发式与鼓瑟人相同,似非贵族,亦作观赏状。杂技艺术起源于先秦,至汉代大盛,
时称“百戏”。这组乐舞、杂技陶俑的发现,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音乐、舞蹈、杂
技艺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图7-6 无影山载壶陶鸟
  彩绘陶车马 泥质灰陶。车高29.5厘米,长34.2厘米。车厢为方形,有朱彩车
盖,朱轮17辐。马5匹,3白,2红,高26.9~32.5厘米不等。此车与汉画像石所见
汉代车辆不同,而与秦始皇陵出土之铜车较近似。
  彩绘载壶陶鸟 泥质灰陶。通高52.9厘米。鸟昂首,短喙,双翼平展,尾上翘,
双足粗壮,3爪。颈及胸部绘赭色鳞状羽纹。双翼各载1壶,高颈,圆腹,高圈足,
附盖。器身饰朱红色纹及锯齿纹(图7-6)。
  彩绘载人陶鸟 泥质灰陶,施朱红彩。通高53.5厘米。鸟形似鸠,短喙,颈与
胸部绘鳞状羽纹,双翼左右平展,长尾微上翘,两足踏于底座之上。鸟背上立3人,
1人着赭色衣,双手持圆盖伞,前2人拱手对立,均着朱衣。两翼各载1鼎,形制相
同,鼎身绘心形纹,下有人形足。
  “西舍”陶壶 汉代盛器。泥质灰陶。呈椭圆形,通高33.5厘米,胎厚1.7厘
米。侈口,径16.5厘米。颈短且直,最大腹围104厘米。上腹部阴刻“西舍”2字,
或指器物存放地点,或标明产地。下部纹饰较密,皆为竖式粗绳纹。1977年胶南县
海青镇甲旺墩墓葬出土,藏胶南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