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其他大汶口文化陶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464&run=13

  彩陶钵形鼎 炊器。夹细砂红陶,陶质细腻,手工制作。高29.1厘米,口径29.
8厘米。浅腹,敛口,圆唇,折腹急向内收。小平底,近底处向外弧形伸出3个鸭嘴
状实足。口沿外在赭红彩带纹地上绘白彩线条,呈山峰状图案。1970年邹县野店遗
址出土,藏山东省博物馆。
  八角星纹彩陶豆 盛食器。泥质红陶,手工制作。高29.3厘米,口径26厘米,
足径14.5厘米。施红陶衣,圆唇,宽沿斜折。深腹,腹壁较直。下部急内收为小平
底,喇叭形圈足。口沿以白彩为地,用赭彩绘宽直线和对角三角形纹。腹部用白彩
绘4个对称的八角星纹。圈足上绘两周赭色宽带为地,再用白彩绘对弧线纹。其中
八角星富有地方特点。1974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陶双层口规鬲 炊煮器。夹砂白陶,手工制作。高36.8厘米。鸟喙形长流向
上斜伸,双层圆口,3个袋足。腹足交界处有一周附加堆纹,颈腹间安宽式柄。在发现
诸多陶规鬲中,口作双层者仅此一例,既可阻挡灰尘杂物入内,又有装饰效果。1978
年1月临沂市相公镇大范庄出土,藏临沂市博物馆(图7-1b)。
  图7-1b 白陶双层口规鬲
  白陶封口规鬲 炊煮器。夹砂白陶。通高24厘米。流口上翘作鸟喙形,口沿外
折。圆口部分均封闭,扎出篦形细孔以流水,如喷壶头状。山东出土陶中,流口封
闭扎孔者仅此一例。1977年春,莒县陵阳河遗址晚期墓出土,藏莒县博物馆。
  白陶双扳金规鬲 炊煮器。夹砂白陶。通高34厘米。整体如鸟状,流口上翘作
鸟喙形。双扳金装于鼓腹两侧,每个扳金上有3条阴纹,象鸟的双翼。后袋足上与
折棱衔接处,装一小扳金,犹如鸟尾。此类形制,山东出土陶规鬲中仅此一例。
1977年春,莒县陵阳河遗址墓葬出土,藏莒县博物馆。
  红陶龟形规鬲 盛水器。陶土夹杂有云母做搀和料,手工塑成。通高10.5厘米,
长20.5厘米,宽19厘米。通体施红陶衣,磨光。前有流,流下有龟头。腹呈圆筒形,
腹上安提梁,腹下安四足。尾部有肛门,其下塑有两个小圆蛋,以象征雄性龟。
1979年胶州北三里河村出土,藏胶州市博物馆。
  实足无流规鬲 炊煮器。夹砂灰褐陶。通高25厘米,口径7厘米,最大腹径15
厘米。高颈,小喇叭口,球腹,3条较细的锥形实足。颈、腹之间装有桥形把手,
腹部及足根部皆饰乳钉纹。是胶东新石器时代文化邱家庄类型的代表性器物。1984
年长岛县北庄遗址出土,藏烟台市博物馆。
  沥酒陶缸 夹粗砂红褐陶。高42厘米,口径57厘米。直口,圆唇内凸。直腹,
平底,底部有直径20厘米的圆形漏孔。饰篮纹。1979年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体形
硕大,是新石器时代罕见的制酒器之一。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人面陶塑 夹砂红褐陶。最厚处4.6厘米,制作较粗。人面略呈三角形,宽额,
窄颊,尖颏。额宽11.8厘米。人面侧视为弯月形,凸额翘颏,低眉弓,无颧骨。口、
目、鼻孔皆凹入为洞。其面型特征似与现代东亚人有异。1986年长岛县北庄遗址出
土,藏长岛县博物馆。
  陶质牛角号 夹砂褐陶,手工制作。形似水牛角。直口,窄平沿,圆唇。饰瓦
纹,中间兼饰篮纹。口径8.5厘米,通长39厘米。随葬于莒县陵阳河遗址一中型男
性墓葬的右侧椁内。1979年出土,仍能吹出宏亮的声音。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陶埙 泥质红陶。通高7.4厘米,底径3.6厘米。长圆体,中空,平底。口细窄,
一角翘起成尖角,侧有小圆孔,依靠口风和音孔的控制,吹奏时可发出不同程度的
4个音,为山东地区已知时代最早的乐器。1979年烟台市福山区邱家庄遗址出土,
藏烟台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