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省博物馆藏大汶口遗址出土典型陶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463&run=13

  1959年泰安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遗址出土遗物中,陶器居多,山东省博物馆从中
选出34件有代表性的作为一级品收藏,多为饮食器具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陶器造
型朴实,工艺精致,为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内涵、分期及陶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实物资
料。现记述13件:
  水波纹彩陶鼎 炊煮器。泥质红陶,手工制作。外表磨光,施红色陶衣。通高
11.4厘米,口径11.2厘米。直口,折腹,棱脊明显。小平底,矮三角形足,足端作
扁凿状。腹上部绘黑色水波纹。是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典型器物。
  网纹彩背壶 盛水或汲水器。泥质红陶。器表磨光,施红陶衣。高30.3厘米,
口径10.4厘米,底径6.2厘米。侈口,短颈,椭圆腹,平底。腹部一侧装宽带式竖
鼻一对,另一侧有一突纽。双鼻一纽可系绳索,腹一侧扁平,使用方便。腹部绘上
下交错的黑色连三角形网纹,两竖鼻间绘菱形网纹。彩绘纹饰随同陶器烧制而成,
色泽鲜艳,不易脱落。为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典型器物。
  红陶兽形壶 盛器。夹砂红陶,手工制作。高21.6厘米,长22厘米,宽14厘米。
通体施红陶衣,打磨光滑。器呈兽形,体肥壮。圆面耸耳,拱鼻,张口,双耳穿孔,
四肢粗短有力。短尾上翘,尾根处有筒形口,可受水,储于腹内。嘴可注水。背安
提手,使用方便,造型稳重,形态生动。
  灰陶实足规鬲 炊煮器。夹砂灰陶,手工制作。通高13.5厘米。鸭嘴形流,细颈
偏于腹背一侧。扁腹上有明显的折棱,将腹分成上下两部分,背有宽带式扳金,三角
形凿足。是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典型器物。
  白陶空足规鬲 炊煮器。夹砂白陶,略带粉红色,手工制作。通高16.5厘米。
鸟喙形流,高颈,绳索式扳金竖跨颈腹。腹部有锯齿状附加堆纹一周。袋足分裆如
鬲状,比早期的实足规鬲缩短温煮时间。陶质坚硬,造型独特,是大汶口文化晚期
的典型器物。
  黑陶布纹杯 饮水器。泥质黑陶,灰色胎骨,手工制作。高10.2厘米。筒形,
侈口,壁近直,平底。通体印凸起的布纹,应是使用纺织品的痕迹。是大汶口文化
中期的典型器物。
  黑陶高柄杯 饮水器。泥质黑陶,质地细腻。高24.5厘米,口径7.8厘米。侈
口,杯体较深,下部折收,空心细柄。镂3行对称圆形与三角形孔,浅盘式圆足。
通心高柄覆斗式盖,盖柄刻斜方格纹。外表光亮,表里透黑,器壁较薄,近似龙山
文化早期黑陶,可见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黑陶的渊源关系,以及大汶口文化晚期
制陶工艺的提高。
  灰陶圈足尊 盛器。泥质灰陶,手工制作。高14.5厘米,口径13.2厘米。口微
侈,宽折沿,深腹,直壁,矮圈足,器身近似筒形。质地细腻,通体磨光,制作精
致,火候较高,敲击声音清脆。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物。
  图7-1a 白陶三足
  白陶三足 盛水或酒的器皿。用白色高岭土为料,手工制作。高15.4厘米,
口径13厘米。胎质细腻,器壁较薄。施白陶衣,光润洁白。侈口,颈高且粗。扁圆
腹,腹壁中央有一周凸弦纹,肩一侧装斜向上翘的管状流。平底安3个凿形矮实足(
图7-1a)。为新石器时代白陶中的精品。
  白陶筒形盖豆 盛食器。泥质白陶,手工制作。通高19.7厘米,口径11.3厘米。
形如圆筒。浅平盘,宽平沿,口沿下有凸起扁三角形鸟喙一对。筒形圈足中央镂两
对相叠的圆孔,圆孔间三对相叠的长方形孔,圈足上下各饰弦纹两道。上附一覆豆
式盖,盖可反置作豆用。圈足沿用了早中期高足大镂空豆的纹饰。
  宽带纹彩陶罐 盛器。泥质红陶,手工制作。高8.9厘米,口径11.1厘米。敛
口,折腹,小平底。器表磨光,施红色陶衣。器身上半部绘黑彩,分上下两层:上
层为黑色宽带纹,其间空出六组等距的平行竖道;下层以二周黑色弦纹为界,中间
绘断续的四组网纹。属大汶口文化中期遗物。
  灰陶瓶 盛器。泥质灰陶,手工制作。通高27.7厘米,口径15.7厘米。侈口,
口沿下有等距的鸟喙形突饰3个。粗颈,肩部有较宽的刮削脊棱,并有等距的三角
形盲鼻3个。深腹,覆盘式圈足上有两个对称的圆孔。
  灰陶觚形器 泥质灰陶。通高29.2厘米。喇叭形口,下部有两周斜平行线划纹
带。空心竹节形柄,中央有拦手,分柄成两段,上下段各有凹弦纹四周。凹形底,
有3个板形足。觚体镂圆孔,不能用作容器。多发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可
能属于原始宗教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