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452&run=13

  地处鲁西南腹地,位于南四湖(南阳、独山、昭阳、微山)之北,京杭大运河由
市中区自北向南穿过。史称“东鲁之大郡,水陆之要冲”。所辖市中区、市郊区共
有面积404.5平方公里,人口87万余人。
  济宁古为青帝太昊之墟,唐虞故国任(仍)之地。《左传》、《帝王世纪》等载,
夏启之孙后相为浇所灭,妃有仍氏女,曰后缗,方娠,归于有仍,生少康,为仍牧
正,后复国。商周时称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任、宿、须句、
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杜预注云:“四国,伏羲之后,故主其祀。
任,今任城县也。”战国时先后为宋、齐附庸。
  汉置任城县,先后属梁国、东平国、大河郡;东汉先属东平国,又隶山阳国。
《后汉书》:光武帝征庞萌,“自将轻骑三千,步卒数万,晨夜驰赴,师次任城。”章
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置任城国,封刘尚为任城王,领任城、亢父、樊3县。从近
年考古调查得知,济宁明城城四周不远处,仍存有东汉任城城墙之夯土遗迹。三国
时属魏,黄初三年(222年),封曹彰为任城王,彰死,复为郡。任城迭为国都、郡治。
晋因之。后赵、前燕皆存任城国,领3县如故。刘宋省国为县。北魏分高平郡复置
任城郡,属兖州,领任城、亢父、巨野3县。北齐迁任城郡于鲁县(曲阜),移高平郡
治来此,北周因之。
  隋初废高平郡,存任城县,属兖州。大业二年(606年),改兖州为鲁郡,仍存任
城县。唐袭隋制,武德四年(621年),徐园朗反,据任城自称鲁王。盛唐时期,任城“
城池爽恺,邑屋丰润。香阁依日,凌丹霄而欲飞;石桥横波,惊彩虹而不去”,“万商
往来,四海绵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鲁西南的重要城市。五代
时期,梁、唐、晋、汉均袭唐制,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于巨野置济州,辖任城等
县。
  宋代,任城属京东西路济州。金天德二年(1150年),因济州治所巨野水害,徙
治任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因“济水南汇泗,北会汶,州居其中”,地势
高亢,可保安宁,更名济宁,并升州为府。十六年升济宁路,仍治任城。至正八年(
1348年)废府。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复置济宁府,旋废。三年,因旧城为土城,
易以砖;十八年废任城县改济宁州,隶兖州府。清初沿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升
为济宁直隶州,直至清末。明清时的济宁“水陆交冲,舟车云会,郊原沃衍,冈阜星
稠”,“冲繁遂甲山东”,被誉为江北“小苏州”。
  1913年废府设济宁道并济宁县,济宁为道、县二级驻地。1946年,济宁第一次
解放,改济宁市;同年9月,国民党军队复占济宁。1948年重获解放,仍为市。1953
年改为济宁专区,1983年10月改省辖地级市。
  名胜古迹 市中及市郊区范围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9处,商周遗址15处,汉
代墓群11处。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的崇觉寺内耸立着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
铸造的铁塔,高23.8米,为全国之最。始建于宋代的声远楼内悬挂着重7.5吨的宋
代铁铸洪钟,音韵浑厚,声传数十里。汉碑室内荟萃名碑10余种。太白楼座落在市
中区,南临古运河,为重点名胜之一。历史名泉浣笔泉,相传李白曾在此浣笔赋诗。
古南池传为杜甫游任城时留下的遗迹。元明时期的商业街竹杆巷原貌尚存。运河岸
边的清真东大寺,规模宏伟,建于明代早期。还有汉丞相灌婴冢,萧王庄汉墓群,“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墓,唐代任城王李道宗墓,太昊祭祀台“凤凰台”,以及山阳
古槐、获麟渡口等。
  历史名人 汉末王粲,过目成诵,举笔成文,曾拜见蔡邕,邕“倒屣迎之”。
三国时孙该,著《魏书》(已佚),官陈郡太守。南宋金石学家王俅撰《啸堂集古录》
。金代李演,抗元被俘,不屈而死。明代徐标,官兵部司马。清代孙瑞珍,官户部尚
书;孙毓汶,仕至内阁军机大臣。另有宫廷画家焦秉贞,金石学家李鲲、李东琪父
子及学者潘兆麟、许鸿磐等。
  文化 有济宁市博物馆、李白纪念馆及图书馆、艺术馆、展览馆、青少年宫等
文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