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394&run=13

  刘公岛位于威海市威海湾内。东西约4公里,南北1.5公里。主峰旗顶山海拔
153.5米。地处黄海北端,“疏峰拱秀,砥柱中流”,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共扼渤海
咽喉。清光绪十年(1884年),北洋水师进驻。十三年,清政府确定在威海卫建设海
军基地。翌年,北洋舰队编成,丁汝昌为提督,拥有战舰22艘,另有练舰、鱼雷艇
等20余艘。同时开始修建北洋海军的指挥机关提督署及海岸炮台、铁码头、船坞、
弹药库等军事设施,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相继竣工。
  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翌年1月,日军分水陆两路围攻
威海卫。北洋水师在刘公岛外海面与日军激战数日,损失惨重,退守港湾。陆战清
军再败,刘公岛遂成孤岛。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港湾内北洋舰队发
动8次进攻,均被击退。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师拼死抗争25个昼夜,最后在舰队洋
员和主降将领胁迫下拒降自杀,刘公岛落入敌手。
  经过日军占领时期(1895~1898),英国租借时期(1898~1930),日军第二次占
领时期(1937~1945)及国人自管时期(1945至今),北洋水师的设施虽有部分改变,
但多数保存了下来。主要遗迹有:

  北洋海军提督署 亦称水师提督衙门。在刘公岛中部偏西,依山临海,坐北朝
南。建筑为清式单层举架,砖木结构。沿中轴线建厅堂三进,周筑围墙,建筑面积
约4000平方米。大门居中,额题“海军公所”,李鸿章手书。门前构筑左右角楼和
东西辕门,为大典会操、鸣金奏乐场所(图5-1)。西南建二层小楼式 望台。院内
厅堂均以正厅为中心,两侧为配房和厢房,共68间。正厅自南向北分别为礼仪厅、
提督厅和祭祀厅。配房和厢房分别为总兵、副将、洋员教习办公室及提调室、文武
值班室等。正房与厢房之前,皆出檐构成前廊,三进之间,又分别在正厅东西两侧
以南北走廊相贯通。二进院内建有地下储水池,容积约300立方米,设两个明井口,
上覆铁盖。在日、英占据时,建筑物遭破坏,部分被改建,英国人还在一进院东侧
新建水兵俱乐部。新中国建立后,提督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使用,1978~1984
年进行大修。1985年4月移交地方文物部门,并设刘公岛文物管理所,在正厅内举
办甲午海战陈列。
  图5-1 刘公鸟提督府大门
  丁公祠 在提督署西约200米处。原为龙王庙,甲午战后置丁汝昌灵位,遂改
为丁公祠。建筑面积380平方米。门南向,两侧设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3间,
正殿3间,檐前接卷棚式前廊。祠内置石碑两通:一镌“柔远安迩”,表彰提督丁汝
昌;一镌“治军爱民”,表彰驻岛护军统领张文宣。皆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刘公
岛绅商所立。大门前建戏楼1座。
  丁公府 在丁公祠西北约400米处,为丁汝昌及其将佐的寓所。建筑面积1295
平方米,经多次改建,已非原貌。现存大门和院内檐架廊柱等,尚可辨识当初规模。
大门外的广场,原为寓所前花园。院内紫藤1株,传为丁汝昌手植。
  水师学堂 在丁公府西北约300米处。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是继天津水师
学堂、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之后,北洋海军兴办的第三所水师学堂。原有大小房屋
63间,战争中被毁,现存东西辕门、马厅、照壁、堞墙和小戏台等。
  铁码头 在提督署西500米处。长桥形,长200米,宽10米,水泥墩共40对,钢
架之上铺设水泥预制板面。新中国建立后,在南端增建水泥码头一段,形成现在的
曲尺形。北端东侧,有石筑二层楼房1座,高约20米,似方形碉堡,原为北洋海军
指挥塔。
  麻井船坞 在刘公岛西部南岸,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水面2万多平方米,
设水泥船台和水下钢轨。
  所后炮台 在水师学堂堞墙北150米之小山上,包括地下掩体与炮位两部分。
掩体部分建于山阳坡,辟有南北向坑道,东西成一排,开7个洞门,坑道内壁以方
石料两面起券被覆。筑地面炮位两座,呈圆坑形,直径皆13.4米,保存基本完好。
坑道与炮位相通。
  岛内其它炮台形制与所后炮台近似,保存较差。黄岛炮台在岛西端,东泓炮台
在岛东端。岛中部的两座山顶上,西为旗顶山炮台,东为东风炮台。旗顶山炮台两
炮位间,尚留有一对高1.6米的夹杆石,当年其间立有旗杆,用以升悬军旗。
  日岛炮台 在刘公岛南1海里处。原为礁石滩,清军自南岸搬土填筑。建地阱
炮台1座,内置平射炮6门,地阱炮2门,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炮台地下室与炮位
相通。炮台地阱深2米,径11米,阱壁筑有掩体和储弹孔,保存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