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崖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39&run=13

龙山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和周至汉代的遗存。位于章丘县
龙山镇以东武源河畔被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东距平陵故城近2公里, 北与孙
家商周遗址联成一片,东西约400米,南北约450米,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台地现
存范围东西约200米,南北约350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为重点保护区。1928年春,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吴金鼎在山东作考古调查时发现。
1930年,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于同年11月、翌
年10月先后两次进行发掘,开探沟95条,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 上层为周至汉代
几个不同时期的遗存,下层是首次发现的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
遗存。陶器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实,颜色较纯正,多为光洁发亮的磨光黑陶和灰
黑陶,其次为灰陶、红陶,还有少量白陶。轮制技术发达,器形规整,器壁均匀,
器表和器底常留有规律的轮旋纹和同心圆切割痕迹。器表多为素面,纹饰常见弦纹、
划纹、铆钉纹、附加堆纹和镂孔,还有少量篮纹、方格纹和绳纹。主要器类有鼎、
规鬲、杯、罐、盆、 、甑、三足盆及各种器盖。平底器较多,流行三足器和圈足
器,以粗颈冲天流袋足规鬲、三足盆、高柄豆、鸟首形足鼎、肥袋足 、单耳和双
耳黑陶杯最富有代表性。漆黑光亮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工艺高超,烧成温度可
达1000℃。下文化层的陶器群与已知的以红陶和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有显著
区别,被称为“黑陶文化”,又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遂正式以“龙山文化”命名。
出土生产工具有石、骨、蚌器。石器多为磨制,有加工精制的凿孔石铲、石钺、石
刀,以及斧、锛、凿、镰、箭镞等。骨器有锥、针、镞、鱼叉等,反映了当时的生
产力发展水平。出土动物骨骼有狗、兔、马、猪、獐、鹿、糜、牛、羊等,以猪、
狗的数量最多,马、牛次之,反映了家畜驯养和狩猎情况。
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卜骨,系用牛、鹿肩胛骨修制而成,或只灼不钻,或
钻灼皆施,与后来发现的茌平尚庄遗址卜骨有灼无钻不同,标志着原始宗教已有相
当程度的发展。
遗址下文化层包含的部分岳石文化遗存,由于当时认识条件的限制,未能加以
区别。上文化层发现了6座陶窑和一部分陶器、铜器、石器、卜骨等, 有的陶片上
发现陶文,主要是商末和东周时期的遗存。
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东西390米,南北450米,墙基厚约10米的城墙遗址,发掘
者确定为文化层的同期建筑。几十年来学术界颇多疑问。1989~1991年,山东省文
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4个月的勘探和试掘,发现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址。 发掘
者认为,这三个城址,分属龙山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时期和周代( 详见本篇第二章
第一节)。
此次勘查,还在遗址中找到了1931年发掘的4条探沟的坑位,并重新挖出了4号
探沟。发掘者认为当年确认是龙山文化的黑陶堆积,应是岳石文化堆积;当年确定
的龙山文化城址,应是岳石文化城址,即夏代城址。
以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经放射性
碳素测定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
城子崖遗址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原始社会遗址,具有开创性
的意义,对认识和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