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摩崖刻经及题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377&run=13

  北齐、宋至清摩崖刻石。位于邹县东南10公里处。峄山,又名东山、邹山,周
长10公里。因其怪石万叠,络绎如丝,故名“绎”,为别于邳县葛绎山,后作“峄”

  1986年3月,济宁市文物处、邹县文物保管所对峄山刻石进行考察。初步查明,
峄山现有摩崖题字300余处,碑碣120余块,石刻造像10处。摩崖刻石或刻于山巅绝
壁,或榜题于洞口、建筑门楣,字径大者2米余,小者仅4~5厘米。摩崖刻石可分
为5类:1、摩崖刻经,有《妖精洞刻经》、《五华峰刻经》。2、名石胜景题字,如
“龟石”、“观海石”、“插天石”、“甘露池”、“一线天”、“仙人棚”等。
3、宫观建筑题字,如“白云宫”、“南天门”、“通明天宫”、“护法神灵殿”
等。4、历史传说,如“八卦石”、“仙人棋迹”、“梁祝读书洞”、“孔子授生徒
处”等。5、文人题咏,如“邹鲁秀灵”、“灵通泰岱”、“光风霁月”等。北朝
刻经两处:一在五华峰上“光风霁月”大字下,刻石宽5.2米,高2.8米,字多剥蚀,
可辨者70余字,为《文殊般若经》;一在乌龙石上,因紧傍“妖精洞”,又称《妖
精洞刻经》,刻石高4米,宽2.65米,刻字面积10.6平方米。上刻题名1行11字,经
文7行,行14字,共98字,字径15厘米,已剥蚀23字,完整者75字,为《文殊般若
经》。刻字以隶为主,间有楷意,字体古朴峻厚,神韵飘逸。
  摩崖题字多系明清镌刻,宋元较少。多洞口题记、游山记兴及赞美风光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