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山石窟造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355&run=13

  北周至隋唐时雕凿。驼山位于青州城西南6公里的王家庄西,因山形似驼,故
名。明正德年间,少保太原乔宇在石壁上篆书“驼山”二字。主峰东南崖壁上,有
造像6窟,摩崖造像群1处,共计造像638尊,最大者通高6.5米,最小者不足30厘米。
造型神态各异,雕凿技艺精湛,是山东东部最大的石窟造像遗存。
  自北至南,第三窟正面为阿弥陀佛,通高6.5米,两眼微闭,面带笑容,神态
端庄。两旁为观世音、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头戴化佛高冠,面部较为清瘦,颈部无
横纹,项链成箭头状。外袍宽大,肥袖拖于地面,璎珞较为简单,长裙曳地,下摆
整齐。雕刻刀法为平直式,具有浓重的北朝风格。窟中有不少题记,以“大像主青
州总管柱国平桑公”题记最重要。据《隋书·韦世康传》:世康从父弟韦操,仕周,
“以平尉迟迥功,进位柱国,封平桑郡公,历青、荆二州总管。”可知造像人即韦
操,开凿时间应在北周后期。
  第二、第五两窟,菩萨造像头戴有复杂花纹的高冠,冠两旁如翅上引出下垂的
冠带。面目丰满圆润,颈部有横纹。佩连珠状项链和精致的璎珞,长裙曳地,下摆
变化较多,正中有宽博的裙带下垂至脚面,具有隋代造像特征。
  第四窟菩萨造像头部已残,胸前有兽头环饰,腰部稍有曲线,具有初唐风格。
  第一窟的菩萨造像,分为两个时期:前面两尊与第四窟造像相似,应为初唐作
品;后面两尊头梳螺形发髻,面目丰满秀丽,颈下佩精细的璎珞充作项链,手臂戴
钏,上身袒露。披帛从左肩斜垂向下,紧贴上身缠至身后,分为两条,一条上卷至
肘部,一条自腿部上卷至垂下的左手指间,又飘然垂下。右手垂曲向上,持花枝。
下身着长裙,紧贴腿上,躯干有明显曲线,微倾斜,立于莲花座上,是盛唐时期的典
型圆雕。窟中三处题记,其中以青州刺史尹思贞长安二年(702年)题记最有资料价值。
《旧唐书》、《新唐书》本传俱载:尹思贞,神龙初“为青州刺史”。“长安”为武
则天年号,“神龙”为中宗年号,题记证明尹思贞在武则天时即为青州刺史,可见两
唐书之误。该题记中还有“谨施净财于驼山寺造石佛像”的记载,说明唐代这里曾
有驼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