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阳河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33&run=13

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兼有少量周代遗存。位于莒县陵阳乡大河北村南面,陵
阳河东西穿过遗址北部,河滩内即为墓区。遗址东西250米,南北190米,上部堆积
及河套附近,因长年用土,河水冲刷受到较严重的破坏。60年代初,在挖河工程中
发现。1963年山东省博物馆进行调查试掘,清理10座大汶口文化墓葬(编号63M1-10)
;1979年山东省博物馆与莒县文物管理所又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42座
(编号79M1-42),其中大汶口文化墓葬35座。三次发掘共获大汶口文化遗物1230 余
件。
大汶口文化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多数墓葬的上部已被破坏。较大的墓
有长方形井字形原始木椁,葬式是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随葬品的数量、质量
差别悬殊,少者仅有数件,多者达160件以上。
据墓葬打破关系和陶器特点,大汶口文化墓葬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与
大汶口墓地早期墓接近;中期与西夏侯遗址上层相似;晚期与东海峪遗址中层相似,
处于大汶口文化向山东龙山文化的过渡阶段。全部墓葬按贫富差别,共分为四个墓
葬区。其中第一区在陵阳河南岸河滩,规模较大,随葬品较多的大、中型墓都在这
里,刻有图像文字的陶尊、陶质牛角号、石璧、骨质雕筒等象征身分地位的随葬品
也都在这里出土。贫穷的小墓则散见于其他各区墓葬之间。这种贫富异区分葬的情
形与野店大汶口文化墓葬、呈子龙山文化墓葬十分相似,表明第一墓葬区的墓主是
一个富有的家族和权力集团。随葬品有猪下颌骨、陶器、玉石器、骨器等,有的墓
使用残规鬲足随葬。玉、石、骨器有铲、凿、璧、镞、臂环、雕筒和坠饰等。陶器
轮制发达,个别采用手制。陶系分为泥质红陶、夹砂褐陶、泥质和夹砂黑陶及少量
夹砂白陶,至晚期黑陶增多,红陶消失。器表多为素面,纹饰以篮纹居多,还有弦
纹、大镂孔和附加堆纹等。彩陶数量极少。主要器类有鼎、规鬲、豆、罐、背壶、
觚、大口尊、漏罐和各种杯类。早期的大口尊未见图像符号,中、晚期的大口尊外
壁常刻有 、 、 、 等图像文字,学者多认为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之一。此外,全部随葬品中,高柄杯一类酒器多达663件,约占随葬品总数的45%,
在大汶口文化中是罕见的,可见当时酿酒业之发达。用残规鬲足随葬不见于其他同
类遗址,而大汶口文化最常见的头骨人工变形,手执獐牙等风俗在这里不曾发现,
反映了陵阳河大汶口文化特有的风貌。
陵阳河遗址为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分区和社会性质的研究,以及大汶口文化向
龙山文化过渡等问题增添了崭新的内容,陶尊文字的发现,则对于探讨中华古老文
明的起源、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