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260&run=13

  位于泰山北麓长清县方山之阳。“灵岩”之名,始于东晋,据《灵岩志》载:
竺僧朗,京兆人,隐于泰山东北琨瑞谷,尝往来于此说法,“猛兽归伏,乱石点头,
灵岩所由名也”。又载:北魏太武帝灭佛,佛事遂废,至孝明帝正光年间再兴。另见
唐《灵岩寺颂碑》载:正光元年(520年),法定禅师来游方山,爱其泉石可建宝刹,先
于山之阴建神宝寺,后于山之阳建灵岩寺。又载:唐贞观初,高僧慧崇,迁寺于甘露泉
南。延至北宋淳化、景年间,又迭经拓展,始有“四建三迁”后的鼎盛。《齐州
景德灵岩寺记》述其盛况:殿阁廊庑、厨库僧房,间总五百四十,其所辖范围,则
南北十里,东西二十里。又记云:四方千里,居民老幼,匍匐而来,散财施宝,惟
恐不及。如此笃诚昌盛的佛事,一直延续至清。康熙以后,仍有殿阁36处,亭台18
座,与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同称“四大丛林”。现存寺区,由殿
阁、佛塔、墓塔林和山上证明功德龛等组成。建筑布局为坐北面南,依山而建,沿
山门内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大雄殿、五花殿、千佛殿、御书阁等。现
存殿宇,多为明清形制,但保留了不少宋代构件,如千佛殿、大雄殿、天王殿的部
分石柱、柱础,五花殿残留的高大基石和精美石雕等。另有各种碑刻铭记,散存于
山上窟龛和殿宇院壁,共计420余宗(件)。内有唐李邕撰书《灵岩寺颂碑》,北宋
蔡卞《元通经碑》,苏轼、苏辙等诗词题咏刻石以及金元明清各朝的铭记题刻。兹
将主要遗存记述如下。
  积翠证明龛,唐代石窟造像,又称证明功德龛、证明殿。在灵岩寺后方山摩顶。
依山凿窟,平面呈椭圆形,面阔6米,进深5.5米。正中雕释迦坐像,通高5米。高
肉髻,面庞微圆,表情自然,体态丰满,身着袈裟,结跏趺坐,施无畏、与愿印。
东西两侧有弟子菩萨两尊(原为四尊),均为高浮雕。佛座刻唐大中八年(854年)四月
八日《修方山证明功德记》。龛内游人题记甚多,其年代上限为唐兴元元年(784年)
,宋代多为元、熙宁、绍圣年间题咏。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龛外增置方形石
室,室作叠涩出檐,拱券朱墙,故又有“红门”之称。
  千佛殿为灵岩寺之主要殿堂。唐初高僧慧崇移建,宋代拓修,现为明代形制。
殿内梁间有“时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九月初八日德府重修”墨书题记。殿起于
台基之上,面阔7间,进深4间,大木举架,彻上明造。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上
覆灰瓦、绿琉璃瓦。斗拱疏朗,出檐深远。前檐用8根雕有16条凹棱的石柱和精刻
龙凤、花叶、波纹及宝装莲花的柱础,古朴精丽,当为唐、宋遗物。殿内上壁遍置
三层木龛,内有明代所置高约30厘米的木雕小佛292尊。殿正中石砌长方形须弥座,
上列佛3躯:中为木雕毗卢舍那佛;东侧药师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铜五千
斤铸造;西侧阿弥陀佛,铸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亦为青铜铸造。殿之东西两
侧砌台座,上列40尊彩色泥塑罗汉坐像,通高1.75米。塑造精湛,形态逼真,喜怒哀
乐,无一雷同,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其塑造年代,论者不一。1980年至1984
年维修时,由塑像体腔内和殿壁上发现了一批文物佐证,其中有宋代铜币、铜镜和北
宋治平三年(1066年)六月工匠墨书题记1则,说明塑像27尊为宋塑,13尊为明塑。并
为塑像的原置地点、迁移原因、塑造工艺和艺术风格等,提供了研究依据。
  墓塔林位于灵岩寺千佛殿西侧,为该寺唐至清历代住持高僧墓地。依山而建,
分上下两层,现存大小墓塔167座,另附志铭碑刻81通。其中除1座砖砌墓塔外,均
为全石构筑。按建造年代区分,计有唐初1座,北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余皆
为元明所建。其造型多似经幢、阙柱,少数为立钟、竖瓶状。各种墓塔,体量不一,
高低错落,各具时代特征。其中慧崇墓塔,为唐天宝年间创建,单层重檐,通高5
.30米,面积为3.74平方米。南向辟券门状,券额饰兽头、武士,东西做半掩装饰
门,内半出一人作启门状,券上成火焰形,雕有伎乐、飞天。塔心室呈方形,长宽
各2.30米,斜收作覆斗形。室内砌有台座,原置慧崇像,已圮。塔檐以不同厚度的
石板,雕凿成二或三个格层,成叠涩挑出,上下檐之间塔身作束腰。塔顶置露盘、
仰莲、宝珠,构成塔刹。墓碑中,有日本国和尚邵元法师为灵岩寺二十九代住持息
庵禅师所撰《息庵禅师道行碑》,作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高1.63米,宽0.74米,
文字简括,笔力劲秀,郭沫若有“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诗句咏此碑。
  图3-5 辟支塔
  辟支塔为宋代砖砌佛塔,位于灵岩寺千佛殿西侧。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宋淳化
五年(994年)重建,嘉二年(1057年)建成。楼阁式,八角九层,通高54米
(图3-5)。石砌塔基,束腰处精雕人物世俗、阴曹轮回。塔身为磨砖细砌,底层每
边长为4.29米,逐层递减,至第九层收为1.56米。东西南北四面辟门,其他各面均
饰直楞或簇花盲窗。塔心柱砌至四层,内设登梯,五至九层实砌塔体,向上登临须
绕经塔檐平座。下三层作重檐,上六层为单檐,檐下均作双挑华拱。顶座叠涩外挑
五层小檐,置砖砌覆钵,上承露盘铁刹。刹由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
宝盖系有8根铁链,下垂至顶层塔檐,由檐角8个金刚承接。1979年,考古工作者发
现与兴建年代有关的碑刻题铭6则10石,其中有“石作王万,于淳化五年岁次甲午
仲秋月重回,塔基作八角……”的题铭。又见第五层外壁嵌有宋庆历四年(1044年)
修第四、第五级的题记和塔东南壁之嘉二年(1056年)施财功德碑。明嘉靖《泰山
志》亦记述其布施募化遍及山东、河北,远至淮南、宝应,工程延续63年始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