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墓石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255&run=13

  东汉晚期武氏家族的祠堂和墓地设施。位于嘉祥县武宅山村北,俗称“武梁祠”
或“武氏祠”。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
刻构件四组40余块。
  图3-3 武氏祠石阙
  石阙和石狮系墓地神道设施。双阙对称,间距4.15米,由基座、阙身、栌斗、
阙顶组成。重檐平伸,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通体刻画像及花
纹边饰。西阙身正面有建和元年(147年)题铭90余字,记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
景兴、开明及营造工匠姓名。石狮一对,巨口瞠目,昂首回顾,足下有条石基座,
相向立于阙前两侧,高1.24米,长1.45米(图3-3)。
  武氏碑刻原有4块,武梁碑、武开明碑均早佚,现仅存武斑、武荣二碑。武斑字
宣张,开明长子,官敦煌长史,冲帝永嘉元年(145年)卒,年仅25岁,故铭记有“秀苗
不遂”之说。碑作圭形,额有圆穿,碑文镌573字。武荣字含和,开明次子,卒年约当
公元186年。碑亦圭形,碑额题有“汉故执金吾丞武君之碑”,碑身镌文274字。武梁、
武开明二碑,只能见诸前人著录。《金石录》、《隶释》等载,武梁字绥宗,曾任州
从事,卒于元嘉元年(151年),终年74岁。武开明,武梁之弟,官吴郡府丞,建和元年(
148年)卒,终年57岁。武氏父兄均居官位显,亦均为通经明谶的儒生。
  武梁祠为单间悬山顶。现存6石,即“武梁祠画像”3石(清黄易认定的祠堂编号,
“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之石编号亦为黄氏所为)、“祥瑞图”2石、
“武家林”断石柱1石。祠内遍刻画像,东西中三壁上部,罗列40余则历史故事,有从
伏羲至夏桀的古代帝王;蔺相如、专诸、荆轲等忠臣义士;闵子骞、老莱子、丁兰、
梁高行等孝子贤妇。三壁下部为祠主的车骑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东西壁山尖刻
西王母、东王公等灵仙故事。内顶刻神鼎、黄龙、比翼鸟、比肩兽等各种祥瑞图像。
画像旁均有隶书榜题标赞画像内容。
  前石室为双开间悬山顶,后壁正中有龛。现存16石,即原“前石室画像”12石、
“后石室画像”2石、“孔子见老子”1石、供案1石。祠内亦满刻画像,且有西王母、
东王公等神话故事。壁画刻有孔子见老子、孔门弟子和祠主的车骑出行、宴饮歌舞,
以及文王与十子、赵宣子、荆轲、邢渠等古贤良卿。西壁下部刻有大幅攻战图。小
龛后壁刻祠主楼阁家居图像。室内顶刻仙人出行、雷公、北斗星君、伏羲女娲等灵
仙神话。车骑画像有大量榜题,与武荣碑所载经历多相吻合,一般认为祠主为武荣。
  左石室形制与前石室相同,现存17石,即原“左石室画像”2~9,共8石,“后
石室画像”1~3,6~9,共7石,残脊石1,花纹条石1。画像内容与布局亦类前石室,其
中如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管仲射小白,以及顶部的海灵出行、升仙图等,均为
前两祠所不见。该室画像无榜题,祠主尚待进一步考订。
  石刻的雕镌技法,主要采用减地平面线刻,物像外面留有整齐细密的竖行凿纹,
画像与建筑装饰结合贴切,既保持了建筑壁面的平整,又使画像跃然而出。构图采
用分格组合的章法,布局严谨,层次分明,是汉代画像石艺术鼎盛时期成熟而有代表
性的作品。
  武氏墓祠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
,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文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始以“武梁祠
画像”命名。后因水患漫淤,石祠遂倾圮湮没于地下。清乾隆年间,黄易等人进行了
发掘清理,认为祠有4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
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余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
外绕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这批石刻艺术的重新面世,以其鲜
有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引起世人注目,名家学者争相拓墨,中外书刊广为著录。但多
集中于画像榜题文字的考证与内容描述,而忽视了这批画像石的原始建筑的组合配
置及其相互间的关系。1941年,美国学者费尉梅来此考察后,根据画像石拓片,对祠
堂进行了复原,由于当时不能了解原石全貌,而未完全解决。1981年,蒋英炬、吴文
祺通过对原石以及新发现资料的全面考察,参照孝堂山石祠结构特点,重新对武氏祠
画像石进行配置复原,验证了费氏复原的成功与失误之处,并论证有武梁祠、前石室、
左石室3座祠堂,所谓“后石室”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