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24&run=13

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原称堡头遗址。内涵以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
化为主,兼有少量龙山文化和汉代遗存。位于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与宁阳县堡头村
之间。地势南高北低,东起堡头村,西北至汶河北岸,卫家庄村南,东北角靠近大
汶口镇。大汶河自东而西把遗址分割为两部分,面积约82万平米,文化堆积2~4米。
1959年5月,修筑津浦铁路复线工程时发现。同年6~8月,山东省文物管理处与
济南市博物馆进行第一次发掘。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33座和1座横式陶
窑,出土遗物1000余件。1974、1978年又进行两次发掘,揭露面积1830平方米,清理
灰坑120余个,墓葬56座,房址14座,其中有北辛文化的房址9座,墓葬1座, 出土
遗物1000余件。
1959年发掘的墓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除少数为南北向外,余皆为东西向,头
向多朝东。18座墓有生土二层台,14座有木质葬具痕迹。葬具有三种不同的结构:
第一种,仅在二层台上搭置几根原木盖住尸体,无底和四框;第二种,有顶和四框,
无底,四壁由原木搭成井字形结构,有的底部排列稀疏的垫木;第三种,顶、四框、
底俱全,为后世木棺的初形。人骨架一般保存较好,多为单人葬。葬式以仰身直肢
为主,侧身、俯身或屈肢葬很少。有少量成年男女合葬墓,按男左女右排列,有的
墓女性骨架的墓底较男性一侧稍高,而且偏于向外扩出的小坑内。35号墓女性骨架
右侧还有一具女孩尸骨。流行头骨人工变形和拔去外侧门齿的习俗。随葬品以陶器
为多,有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最具代表性的器类有鼎、背壶、觚形器、
实足或袋足的长颈规鬲、高柄杯、、大镂孔豆、盔形器等。随葬石器均磨制规整,
有穿孔石铲、有段石锛、矛、锤及一般的石斧、刀、锛、凿等,还有作为礼器的玉
铲和玉石质饰件及骨、角、牙、蚌等不同质料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品。有
43座墓随葬猪头、猪下颌骨共96个,最多的13号墓内有14个。用獐牙器、龟甲、猪
头、骨质或象牙雕筒随葬是当地一种特殊习俗。各墓的随葬品多寡悬殊,质量优劣
差别突出。有8座墓空无一物,有的仅有一二件简陋的器物,一般10~20件, 多的
50~60件,最多的近200件,而且品种复杂,质料贵重,制作精美, 说明氏族社会
内部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男女合葬墓多数随葬品为男性所有,有的则集中放在
男性一侧。多数学者认为,大汶口墓地是父系氏族社会的遗存。
1974年和1978年的两次发掘,取得了一批早于首次发掘的墓葬和地层资料,尤为
重要的是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之下发现了北辛文化晚期遗存, 为探讨两种文化的
相互关系提供了确切的地层根据。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并经校正,约在公元前4300~前2500年。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和确立,为探讨龙山文化的渊源,建立山东地区原始文化区系类
型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也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
论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