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238&run=13

  亦称“至圣庙”。位于曲阜旧城中心,是奉祀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殿宇(图3-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
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庙本为孔子故宅,孔子卒后,鲁哀公就故宅3间因以为庙,藏孔
子生前所用衣冠琴书车。汉高祖刘邦幸鲁曾奉以太牢之礼,开帝王祭孔之先。魏晋
南北朝各代相继重修,隋唐时扩建至30余间,始有正殿、寝殿、两庑、庙门等建筑。
宋太平兴国、天禧间,扩成四进院三路布局,殿堂廊庑310余间。建炎二年(1128年)
遭受兵燹,庙内建筑大部被毁。金皇统、正隆、大定年间相继重修,明昌时扩建为五
进院落,殿庑门亭、斋厨黉舍等达360余间,殿庑改用碧琉璃瓦和雕龙石柱。金贞
二年(1214年)再遭兵火。元太宗、世祖年间重行修建,至大德时始得复原,并向南扩
成六进庭院。元统二年(1334年)增建四角楼。明永乐、成化年间、又南扩两院。弘
治十二年(1499年)遭受雷击,殿宇大部焚毁,翌年开始重建,历时5年。其后又增建
庙前石坊和庙后圣迹殿,基本奠定了现存格局规模。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遭雷击,
此次翻修,大成殿改施黄琉璃瓦及金龙和玺彩画。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孔庙升
为大祀,又改换了一批建筑的瓦色。至1949年,孔庙历代重修,有文字记载的多达70
余次。
  图3-1 孔庙平面图
  孔庙占地约9.6万平方米,平面呈不等边长方形,南北长约631~651米,东西宽
约141~153米,前后共九进院落,沿中心轴线左右对称。前三进为“清肃庄严”的引
导性庭院,多门坊建筑。从第四进庭院起,建筑物体量加大,数量增多。现存殿亭门
庑104座,共计466间,建筑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
另存有历代碑刻、汉画像石等2000余块。
  仰圣门原是曲阜城的正南门,与孔庙同处一条中心轴线。门为两重,围以瓮城,
明正德八年(1513年)移城卫庙时建,嘉靖元年(1522年)建成。门上原有重檐门楼,
1930年毁于战火,80年代恢复。门外远伸古柏森然的孔庙神道,原称“曲阜古道”。
门洞上嵌“万仞宫墙”石额,取自《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
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易“数仞”为“万仞”,益显崇敬。原为明嘉靖时
山东巡抚胡缵宗撰书,清乾隆幸临曲阜祭孔时易以御笔。
  棂星门是孔庙第一道大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原为木构,清乾隆十
九年(1754年)改为石柱铁梁。通高10.34米,面阔1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前后由石
鼓夹抱,圆柱两节相交处以石戗柱斜撑,上贯云板,柱头圆雕云罐,上立四天王雕像。
额枋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明间下层额枋两端浮雕云鹤,中刻乾隆御书“棂星门”
3字。门两侧原各有下马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金明昌二年(1191年)立,
现仅存东面1通。门前有单孔石桥,名泮水桥,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桥前立“
金声玉振”石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三间四柱,冲天式,八角石柱,前后由
石鼓夹抱,柱头饰仰莲,上圆雕蹲兽。明间额枋阴刻“金声玉振”4字,取孟子赞辞: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圣时门原为孔庙前大门,门前影壁改建成棂星门后,始成第二道门。原为3间,始
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扩为5间。清雍正赐名“圣时”,
取《孟子》“孔子圣之时者也”语意,乾隆御题匾额。门起于砖石台基之上,台基
前后御道设陛石,浮雕二龙戏珠。向前至棂星门构成以碑坊为主的庭院。最前为“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为“至圣庙”坊,始建年代不详,
弘治年间所刻庙图已有此坊,当属明代中期遗物。院两侧顺沿东西庙墙,相向各立一
木坊,东曰“德侔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
年间重修,是孔庙的第一道侧门。
  弘道门是孔庙第三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原为3间,当初亦为孔庙
之前大门。弘治十二年(1499年)扩为5间。清雍正八年钦定为“弘道门”,取《论语
·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意。门前纵跨拱桥3座,一水横穿,“壅绕如璧”
,故名璧水,桥缘水名称“璧水桥”,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向前至圣时门,
构成第二进庭院,院东西两侧各开边门1座,是孔庙的第二道侧门,东名“快睹门”,
寓先睹为快意;西名“仰高门”,取《论语》中颜回赞孔子“仰之弥高”语。两门
各3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增建。院内西侧,临近仰高门处,1953年新建石人亭,
亭内立有汉代石人两尊。
  大中门是孔庙第四道门。始见于金代庙图,原为3间,亦属孔庙早期的前大门。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修时扩为五间三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大修。五檩三
柱分心式木架,单檐悬山,顶覆灰瓦绿琉璃剪边。为晚清风格,惟明间后檐柱础,镌宝
装莲瓣,饱满匀称,当是初建时遗物。门东西两侧院墙与纵向外围庙墙相交处,各有
角楼1座,同庙东北、西北两角楼遥遥相对,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清康熙二年
(1663年)重修。
  同文门是孔庙第五道门。始建于北宋初期,为当时孔庙的正门。原为3间,明成
化时扩为5间。清初名“参同门”,雍正七年(1729年),取《中庸》“书同文,行同伦”
语意,钦定为“同文门”,门周无墙垣,独立于院中,门周立有明洪武、永乐、成化、
弘治4块御制巨碑,皆龟趺龙首。原碑亭早毁,1933年为洪武、永乐二碑建亭。弘治
碑西侧立有记录弘治年间重修孔庙的图碑,为当时工程主持人黄绣所立,是记述16世
纪初孔庙总体布局的重要资料。
  奎文阁位于同文与大成门之间,是保存书籍和准备祭仪的场所。始建于北宋天
禧二年(1018年),原为重檐5间,名藏书楼,庋藏宋太宗御书及经传等。金明昌六年(
1195年)改建为3檐,并钦定名“奎文阁”。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始扩建为七间三
檐。清代沿袭明制,迭经修葺,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施黄琉璃瓦。阁通高24
.35米,阔30.10米,深17.62米,外观二层三檐,内成两明一暗,实为三层。上层挑出平
座,可供登临远眺。下层南1间为廊,后4间为阁身,外围用24根八角石柱,内为22根木
柱,上施纵横额枋,组成稳定的柱网框架。上层构架作一般厅堂结构,四面作扇门
窗,歇山屋顶举折平缓,翼角舒展轻逸。所用斗拱,计分五种:下檐五踩重昂;室内五
踩品字;平座外跳出二翘,里跳成枋子头;上层副阶为三踩重昂;上檐七踩单翘重昂。
外檐作大小点金彩画,为清季重修所绘。室内雅乌墨彩画已剥落褪色,当是明代遗作。
1985年落架大修,校正柱网框架,外檐新绘旋子小点金,内檐保留明代旧彩画。阁前
廊下有石碑两通:东为《奎文阁赋》,明大学士李东阳撰;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
,记述了农民军刘六、刘七“秣马于庭,污书于池”和重新赐书庋藏之事。
  奎文阁前东西两侧,各设斋宿一区。据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修庙碑记载,东区
原为家庙。弘治十三年(1500年)改为司斋宿所,供衍圣公和从祭官员斋戒。清康熙、
乾隆皇帝祭孔时均曾在此沐浴,故又称驻跸厅。西斋宿早已倾圮,清道光十八年(
1838年),集中庙内宋元明清四代谒庙碑刻131方,嵌于墙壁,称为碑院。
  十三碑亭在奎文阁后院大成门之前,东有毓粹门,西有观德门。院内碑亭南八北
五成两行排列,亭内存有历代皇帝御制碑刻,故习称御碑亭。多是追谥加封孔子、祭
庙修庙的铭录,共存有唐宋金元明清汉满蒙文碑刻53通。南排中央两座,建于金明昌
二年至六年(1191~1195年),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左右相傍两亭为元代建筑,余
为清代所建。亭皆木构,平面呈方形,重檐黄瓦。金代东、西亭均歇山重檐,下檐斗
拱用五铺作单抄单下昂,上檐用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阑额高瘦,普拍枋扁宽,保持宋式
营造特点。元代碑亭体量形制与金碑亭基本相同,一建于大德六年(1302年),一为至
元五年(1339年)所建。清代御制碑亭5座,其中北排西四亭,为雍正年间重建或增建,
东一亭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亭皆8米见方,结构形制基本相同。亭内分别存有
康熙、雍正、乾隆等诣庙、修庙碑刻,其中以康熙御碑体量最大,碑身及下部共
重约65吨。南排东西两端四亭,内贮康熙、雍正年间派遣官员致祭碑,亭外尚有露天
碑碣70余通。亭院东西之毓粹门和观德门,是孔庙第三道侧门。
  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门,宋初称殿庭门,又称仪门或戟门,崇宁三年(1104年)始
名大成门。原为3间,元大德六年(1302年)扩为5间。明弘治、清雍正年间两次火灾
后均重建。门起于石砌须弥座之上,明次间辟三门,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七檩三
柱分心式木架,檐下用五踩重昂溜金斗拱,彩绘用金龙和玺。前后立有12根擎檐石柱,
明间前后四柱,高浮雕二龙戏珠。大成门旧时仅盛大祭典时开启,旁设“金声”、“
玉振”两掖门作通常出入。大成门内东侧,旧有“先师手植桧”3株,传为孔子亲手
所植,早枯。今存桧树粗可合抱,高达16米,系雍正十年(1732年)复生新苗。树下有
“先师手植桧”碑,系明万历年间立石。
  杏坛在大成殿前甬道正中,相传孔子曾就此讲学。宋以前原为大成殿基址,天
圣二年(1024年)以旧殿基“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以纪念孔子“杏
坛设教”。金代于坛上建亭,元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隆庆三年(1569年)更新
重建,改筑重檐方亭,每面3间,四面开敞,外檐用八角立柱12根,内槽金柱4根,顶作
十字脊,覆黄琉璃瓦。上下檐均用五踩重昂斗拱,内外彩绘均用金龙和玺。亭内立有
乾隆御书“杏坛赞”碑和金党怀英篆书“杏坛”碑。亭前石香炉为金代遗物。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殿内奉祀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殿原在杏坛位
置,宋乾兴元年(1022年)迁于今址。以“大成殿”命名,始自崇宁三年(1104年),取
《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政和四年(1114年)颁赐大成殿额。宋末毁,金
皇统九年(1149年)重建。贞二年(1214年)毁,元大德六年(1302年)再建。原为7间,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扩为9间,并改用盘龙石柱。弘治十二年(1499年)毁,十三年
再次重建。现存正殿乃雍正二年焚毁后重建,殿顶改施黄琉璃瓦。殿起于组合式须
弥座基台之上,基台高2.10米,双层石阶,围有石雕栏杆,上层栏柱作火焰宝珠顶,下
层栏柱作覆瓣莲花,栏底有外伸圆雕螭首。殿通高24.85米,面阔45.69米,深24.85米,
是庙内体量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物。殿身由密布的柱网组成,分外中内三圈柱列:
外圈为28根高约6米的石檐柱,承下檐斗拱及围廊天花;中圈为16根圆木金柱,高15米,
承上檐斗拱及外槽天花;内圈木柱高18米,亦为16根,承内槽天花,正中为斗八藻井。
前檐10根雕龙石柱,每柱均高浮雕双龙戏珠,环周衬以云朵和山石波涛,每柱径约0.
85米,云龙突起8~10厘米,雕镂精美,国内罕见。两侧及后檐为八角石柱,柱面遍饰
减地平钅及小幅云龙。大木构架规整简洁。柱上由额枋穿插枋拉结,形成稳定
的框架整体。殿顶举折陡峻,上覆琉璃瓦。殿外下檐斗拱用七踩单翘重昂,上檐为九
踩单翘三昂,殿内用七踩品字。内外共用斗拱365攒,且用材硕大,平身科斗口平均为
12.5厘米,大于故宫太和殿9厘米的斗口。其内外彩绘均用沥粉贴金云龙和玺。内顶
承尘(天花)486片,皆做错金妆龙。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高3.35米,冕十二旒,服
十二章,执镇圭端坐于透雕木龛之内。前两侧另起二龛。东龛供颜回、子思,西龛祀
曾参、孟轲。像均高2.6米,冕九旒,服九章,执躬圭。外侧东西各三龛。东龛供闵损、
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龛供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
熹,像均高2米。另高悬匾额7方(原有9方),楹联3副,均为清康熙、乾隆、道光等御
书颁赐。1966年殿内文物被洗劫一空,1983年仿照原有形制重新镂雕塑造。
  寝殿在大成殿后,是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宋天禧二年(1018年)建,5间。
金贞二年(1214年)毁于火,元定宗元年(1246年)修复。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扩
为7间,清雍正年间火灾后,依照明制重建。殿周回廊,檐下用八角石柱22根,遍饰减
地平钅及小幅凤凰牡丹。殿身木构架做三柱分心,重檐歇山,顶覆黄瓦。殿中置
木雕龙凤神龛。内供孔子夫人神主牌位。
  东西两庑在大成殿两侧,供奉孔子弟子及历代先贤先儒。始建于唐代,初为20间,
宋代拓修,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扩为100间,清雍正年间雷火后重建。现存廊庑除
横向转角及掖门外,左右正向各40间。孔庙以弟子配享始于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
年),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以左丘明、公羊高等配享,其后历代王朝相继增
添更换。至民国年间,两庑从祀先贤名儒达156人。原有神龛已毁。现东庑辟作汉魏
六朝碑刻陈列室,西庑辟作汉画像石陈列室,另有玉虹楼法帖刻石嵌于西庑北端。
  圣迹殿在寝殿之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殿5间,内嵌《圣迹图》刻石120
幅。刻石为万历二十年以旧存木板圣迹图增补,由画工杨维扬作画,刻工章草刊石。
前8幅为文字,后112幅为图画,记述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最早、有完整故事
的连环画。殿内还嵌有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大字刻石。另有传为晋顾恺之先
圣画像,唐吴道子司寇像、凭几像以及宋米芾题赞的燕居像等,多是宋绍圣二年(
1095年)摹勒上石。
  承圣门平列于大成门东侧,是孔庙东路的大门。门内诗礼堂为纪念孔子庭训其
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而建。堂东有厢房9间,名“礼器库”,
存放祭祀所用礼器。
  鲁壁在诗礼堂后,原系孔子故宅旧址。《汉书·艺文志》载,秦始皇焚书时,孔
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孝经》等儒家经典简册藏于故宅墙壁中。
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拆毁故宅,始发现这批典籍,因用先秦文字书写,故称“古文经
书”,亦即通常所谓“鲁壁藏书”。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于院内砌成一壁,并立“
鲁壁”刻石。孔宅故井在鲁壁西,传为孔子当年所用水井。
  崇圣祠在孔庙东路第二进院内,祀孔子上五世祖,以颜回、曾参、孔亻及、
孟轲4人之父配享,另有宋周敦颐、张载、程颢、朱熹、蔡沈5人之父从祀。祠前院
有明代《孔子世系碑》,是研究孔氏祖系的重要资料。祠后有家庙7间,祀孔子、孔
鲤、孔亻及及四十三代中兴祖孔仁玉夫妇,是孔子裔孙家祭的专祠。
  启圣门居大成门西侧,是孔庙西路的大门。门内金丝堂为孔氏族人宴飨之所。
堂前有供演练乐舞的露台,堂西有乐器库9间,与东路之礼器库相对称。
  启圣祠在金丝堂后的另一进院内,是祭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专祠。祠后寝殿3
间,祀孔子的母亲颜氏。
  孔子故宅门是孔庙的附属建筑,位于孔庙毓粹门东北,孔府大门以西,面对阙里
街。门为1间,原为依庙而居的孔子后裔出入门道,明初创建衍圣公府后,遗为故宅之
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