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237&run=13

  位于泰安市内。南起旧城南门,北抵登山古道的中轴线上,为古代帝王祭告天地,
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始建年代久远,据庙内碑刻记载,“秦既作田寺,汉亦起
宫,其后因轨迹而增崇建”。郦道元《水经注》引《从征记》曰:“泰山有下中上三
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帝所植也。”并述及“中庙去下
庙五里,上庙在山顶。”又据新中国建立后发掘所见,厚载门内有唐代大殿遗址,柱
础尚存,说明唐时已颇具规模。至宋代,封禅礼仪由祭天转为祭神,庙堂殿宇则大兴
拓广。宋《宣和碑》载,“增治宫宇,缭墙外周,罘 分翼,岿然如清都紫极,望之者
知其为神灵所宅。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金《
重修东岳庙碑》记,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春,遭火灾,十九年重修。元代复毁于兵
燹,至正十三年(1353年)重修,又创新堂五楹。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庙灾,仅
存寝宫及炳灵、延禧二殿,越十五年壬戌(1562年)始兴建。”清《重修泰安州东岳
庙碑》载:康熙六年(1667年),帝命秘书院学士刘宛平重修岱庙,次年竣工,六月地震,
岱庙损毁严重。再次修复,至康熙十六年始告完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又敕令
重修,“凡神像、殿宇、廊庑、门垣,全行拆改新修。”民国初年,岱庙曾沦为兵营。
1928年“五三”惨案,山东省政府撤至泰城,令岱庙院内建市场,设旅店浴池,天贶殿
用作大会堂,遥参亭辟为民众教育馆。1930年军阀混战,晋军据泰城,庙宇破坏更为
惨重。新中国建立后,迭经整修,基本上重现原有风貌。
  岱庙总体布局,坐北面南,仿效帝王宫殿制度,外围方形城垣,内列殿宇左右对称,
庙前有遥参亭、岱庙坊,后设庙内花园。城垣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南北
纵轴线分东、中、西三路,沿中轴线依次为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
寝宫、厚载门。东路有炳灵宫、东御座、东道院。西路为延禧殿、环咏亭、雨花道
院。现存殿宇廊庑共150余间。
  遥参亭原称草参门,是庙前的独立庭院,历代帝王朝岱,必先至此简行参拜,而后
入庙谒神。岱庙坊立于正阳门前,遥参亭后,四柱三间,面阔9.8米,深3.0米,高11.3
米,是泰山现存体量最大的石坊,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岱庙城垣及四向八门均由青砖砌筑,城垣高5.5~6米,顶宽2.8~3.6米,墙体明
显收分,外围雉堞,内设女墙,周长1500余米。前设五门,东西北各设一门。正阳门居
南墙正中,左右平列二掖门,掖门两侧复有“仰高”、“见大”二门,取《论语》“
仰之弥高”意,喻登泰山可见其高大。正阳门常年关闭,仅在帝王、重臣致祭及庆
典时方开启。东西庙墙分设“东华门”、“西华门”、又称“青阳门”、“景素门”
。北门名“厚载门”,取“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地载九星之德”意。各门上
层原有门楼,正阳门名“五凤楼”,厚载门名“望岳阁”。城墙四角亦按八卦方位,
分设艮巽乾坤四角楼。门楼、角楼已毁,今正阳、厚载之门楼及巽坤二角楼,均系
1984年以后参照宋代营造制度重建。
  配天门及仁安门,是正阳门内第二、三道庙门,皆5间,起于高1.2米的基台之上,
两基台由甬道相接,成“工”字形。仁安门系元至元四年(1267年)创建,门有扶脊和
脊枋。内金柱施一斗二升斗拱,檐柱用七踩重昂,是庙内唯一保留元代营造风格的建
筑。配天门前院,碑碣林立,其中有《宋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大宋封东岳天齐
仁圣帝碑》及《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等。二门两侧原有东西神门配殿,
1968年,拆除改建成平顶展室。
  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史》载,大
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真宗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
天书。六月乙未,天书再见于泰山醴泉北。十月,真宗东巡泰山,为答谢天书再降,敕
令建殿,取皇天贶赠之意,名以“天贶殿”。明代改称“峻极殿”,后复用原名。殿
起于双层石砌高台上,台前沿及两侧作须弥座,周围石雕护栏。大殿面阔9间43.67米,
进深4间17.18米,通高22.30米,重檐庑殿顶,上覆黄琉璃瓦。双檐中间高悬“宋天贶
殿”巨匾。殿身由60根大木圆柱组成柱网。外檐柱28根,承下檐斗拱及围廊天花;中
圈金柱20根,承上檐斗拱及外槽天花;内槽金柱12根,承内顶天花,正中作斗八藻井。
上檐斗拱用单昂三踩,下檐用单翘重昂。殿前露台置长方形铸铁鼓腹香炉,炉两侧分
列范铸大型铁缸,古称“门海”,亦称“吉祥缸”。露台东西边侧,各建六角攒尖亭
一座,内立乾隆御书《礼岱诗碑》。殿内正中设神台,上置木雕神龛,内有东岳大
帝泥塑像。龛上高悬“配天作镇”木匾,为康熙御书。殿内北墙和东西山墙绘《启
跸回銮图》大型彩色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为东岳大帝出巡和凯旋的场面。整个
壁画绘有697人,辅以祥禽瑞兽、车马坐骑、山林怪石、殿宇桥涵,构图严谨,气势恢
宏。初为宋代绘制,大殿屡遭火灾和地震破坏,原画早毁,现存画面为清初画家在
保留原貌的基础上重新绘制。
  后寝宫位于天贶殿之后。传宋真宗封泰山时,认为神既称帝,当配“后妃”,于
是附会出“淑明后”,并建东、中、西三殿。中殿前有甬道与天贶殿相接。
  岱庙东路首起仰高门东侧的炳灵宫,建筑早已不存,院内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手
植,故又称“汉柏院”。院北东华门内,高起一院,习称东御座,原用以接待王公大臣,
故又称“迎宾堂”,清朝皇帝曾多次驻跸于此。
  岱庙西路,首起见大门西侧之唐槐院,原有诚明堂、御香亭、环咏亭、鲁班殿、
藏经堂等,均已废圮。
  岱庙花园居庙区尽头,北依庙墙,南至后寝宫。东南隅高矗鎏金铜亭,明万历四
十三年(1615年)铸造,原在岱顶碧霞祠,明末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移至此。亭
又名“金阙”,面阔4.65米,深3.57米,高5.60米,重檐歇山,正脊两端饰鸱尾,戗脊列
垂兽,檐头施圆瓦当、滴水。檐下影作一斗三升斗拱,上承檐檩迭起扶角梁,上层檐
下施额枋垫板,下层四角柱有阑额、垫板、由额相连,每柱两侧附抱柱,下施覆盆柱
础。四面原装有可启闭的扇。铸造精细,结构严谨,是一幢精美的仿木构铜铸建筑。
西南隅残立铁塔3级,与铜亭相对称。塔原在上河桥北天书观内,13级,明嘉靖十二年
(1533年)造。曾遭日军空袭炸残,1973年迁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