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0&rec=16&run=13

北辛文化的典型遗址和命名地。距今约7300~6000年。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北辛
村北,东、南、北三面临水,隔河与龙山相望,地势平坦。东西约500米, 南北约
10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约2米,上层有少量大汶口文化遗存。 1964
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县文化馆在联合考古调查中发现。
1978年秋、1979年春,发现单位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揭露面积2580平方米,
清理灰坑69个,墓葬3座,出土遗物近千件。遗址地层中,有大量的打制、 磨制石
器及制造石器打下来的石片、石核等。这种现象在山东地区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层
中尚未发现。灰坑除少数为规整的椭圆形袋状窖穴外,绝大多数为不甚规整的圆形
或椭圆形锅底状坑,内含陶片、兽骨和残石器等。两座北辛文化的墓葬为儿童瓮棺
葬,用两个深腹圜底罐或残陶鼎作葬具。坑圹长不足1米,宽半米左右,深0.2~0
.4米,头向东,其中1座随葬1件骨镞。出土石器分打制和磨制两类,前者居多,有
斧、敲砸器、盘状器、铲、刀等,均用自然石块或残损的磨制石器直接打制而成,
加工部位主要在刃部、柄部和手握处,大多保留石皮或磨制石器的残存磨光面。器
形规整,同类器物造型比较一致,已达定型阶段。磨制石器多为铲、刀、磨盘、磨
棒,还有斧、锛、凿、研磨器、弹丸、石杵等。铲和磨盘为磨制石器中最有特色的
器物,数量也较多。完整石铲多长方形。磨盘体形硕大,长度一般在60厘米左右,
宽度30厘米左右,平面多呈圆角三角形,无足,个别附有矮足。出土物中最能反映
文化特点的是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均为手制。前者多呈黄褐色,陶质较
软;后者以红陶为多,陶质较硬。以堆纹、划纹、压划纹、锥刺纹、篦刮纹、指甲
纹等组成横列人字纹、正倒三角形、重叠“W”字纹、曲折纹等图案, 还有少量带
状彩纹。其中堆纹最具特色,常以极细的窄泥条成组排列,构成各种图案,为其他
原始文化所罕见。代表性器形有釜形锥足鼎、敞口浅腹釜、小口短颈双耳罐、深腹
圜底罐、浅腹或深腹平底钵、深腹红顶碗和支座等。
此后,同类遗址不断发现,有的大汶口文化墓葬打破或叠压此类遗存的地层。
因此,考古学界将这类遗存命名为“北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