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rec=296&run=13

山东省志·气象志编纂委员会名单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名誉主任  姜春云
顾问    王众音 张敬焘 马连礼
主任    赵志浩
第一副主任 吴爱英
副主任   王科三 王克玉 陈光林 刘忠泉 王启信
      张守富
委员    林书香 韩永录 张龙  曹道泉 柏继民
      杨传升 吕可英 于占德 易炳炎 刘学德
      石洪印 赵锦良 于永旭 徐力  宋存胜
      陈建坤 刘金江 周文昌 刘仁象 史学通

《山东省志》总纂组
顾问    席星加 李化诚
总纂    张守富 史学通 孙其海 黄子良
副总纂   袁伯渠 王福航 王文恒 王复兴
编纂    张起  张连三 林秀玲 周春艳 夏照林

《山东省志·气象志》
总纂    张守富 黄子良
副总纂   王复兴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1年)

主任  王众音
副主任 张子明 于克颖 许剑波 辛玮  狄井芗
    方正  刘汉彬 刘长明 张家骅 陈芳彬
    宋英  谭天  崔介  靳星五 王仲荦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光华 马耕农 尹涛  王炳琴 王希坚
 王华民 王力生 王力翔 王伯群 王学强
 田勤耕 孙笑生 孙书义 刘翔鸥 刘献林
 刘元勋 刘兰英 刘本奎 毕健  安作璋
 李恒奎 李汉英 李青田 李士钊 陈锡德
 谷前  苏克强 张全景 张逊三 张晓枫
 张云昌 赵宏弼 赵俊堂 杨再文 杨维屏
 周坚夫 周子明 所梦九 单程  金宝珍
 金松源 柳青  侯连三 席星加 柴诚
 徐刚  秦永文 高金兰 梅枫  鲁萍
 鲁在 王宣 董海山 路遥
顾问 杨希文 郑鹤声 张维华 廉立之 冯毅之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
主任  王众音
副主任 张敬焘 张子明 于克颖 刘守璞 刘汉彬
    席星加
委员  周文彬  李富章 韩福元 尤芳湖 张家骅
    刘雨温  高维真 肖洪  陈芳彬 齐松涛
    季星如  程湘清 石洪印 史学通 黄子良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
名誉主任  王众音
顾问    张敬焘
主任    赵志浩
第一副主任 宋法棠
副主任   马连礼 刘守璞 王修智 李化诚
      席星加 张守富
委员    周文彬 刘守杰 王科三 韩福元
      丁学超 易元秋 赵锦良 郭长才
      周文昌 杨传升 王永清 季星如
      刘志厚 刘雨温 吕可英 于占德
      石洪印 王焕清 史学通 黄子良
      孙其海

    山东省志·气象志》编纂委员会
主任  曹钢锋
副主任 顾庭敏
委员(按姓氏笔划)
  于庆朗 刘启信 李寄莱 邱伦敦
  郝云理 张传海 游哲敬 童德仁
  颜承韫
主编  曹钢锋
副主编 李寄莱 童德仁
编辑  颜承韫

目录

  目录概述(1)

第一篇 天气气候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12)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12)
  第二节 四季天气气候特征(15)
  第三节 气候区划(16)
 第二章 气候(象)要素(20)
  第一节 日照(20)
  第二节 气温(28)
  第三节 降水(47)
  第四节 风(63)
  第五节 湿度与蒸发(80)
  第六节 地温与冻土(89)
  第七节 云量与晴阴日数(105)
  第八节 雷暴(109)
 第三章 气象灾害(114)
  第一节 旱涝(114)
  第二节 暴雨(115)
  第三节 大风(129)
  第四节 台风(133)
  第五节 冰雹(140)
  第六节 寒潮(146)
  第七节 霜冻(150)
  第八节 干热风(156)
  第九节 雾(157)
  第十节 雨凇与雾凇(166)
 第四章 农业气候(172)
  第一节 农业气候资源(172)
  第二节 农业气候区划(176)
  第三节 作物气候分析(188)
  第四节 物候(194)

第二篇 气象台站网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前的测候所(204)
  第一节 海关测候所(204)
  第二节 青岛观象台(205)
  第三节 济南测候所(206)
  第四节 县测候所(208)
  第五节 高山测候所(209)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后的气象台站网(210)
  第一节 气象台(210)
  第二节 基本气象站(212)
  第三节 一般气象站(213)
  第四节 专业气象台站(214)

第三篇 气象业务
 第一章 气象探测(222)
  第一节 气象探测网(222)
  第二节 地面气象观测(228)
  第三节 高空气象探测(238)
  第四节 农业气象观测(241)
  第五节 太阳辐射观测(243)
  第六节 天气雷达探测(244)
  第七节 气象卫星云图接收(246)
  第八节 编发气象报告(248)
  第九节 气象仪器检定(255)
 第二章 气象通信(258)
  第一节 有线通信(258)
  第二节 无线通信(260)
 第三章 气象资料(262)
  第一节 资料审核(263)
  第二节 资料收集(264)
  第三节 资料整编(265)
  第四节 资料信息化(269)
  第五节 气候分析(270)
 第四章 天气预报(272)
  第一节 天气预报业务(272)
  第二节 天气预报技术(275)
 第五章 气象服务(282)
  第一节 气象服务手段(283)
  第二节 气象服务种类(284)

第四篇 气象事业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294)
  第一节 省级管理机构(294)
  第二节 市地管理机构(297)
 第二章 人事管理(299)
  第一节 管理制度(299)
  第二节 职工队伍(302)
  第三节 技术职称评定(303)
 第三章 财务管理(305)
  第一节 经费管理(305)
  第二节 事业经费(306)
 第四章 气象业务管理(308)
  第一节 省级业务管理(308)
  第二节 市地业务管理(309)
 第五章 气象科学研究(311)
  第一节 研究机构(311)
  第二节 研究项目(312)
  第三节 研究成果(318)
 第六章 气象专业教育(324)
  第一节 在职教育(324)
  第二节 学校教育(326)
 第七章 气象学会(327)
  第一节 开展学术活动(328)
  第二节 普及气象知识(329)
  附录
  晚清民国时期气象灾害录(331)
  编后记(371)

             编后记
《山东省志·气象志》(以下简称《气象志》)是在省气象局领导、省地
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志办)指导和省气象局有关单位协助下
完成的。
编后记1983年省气象局接受承编《气象志》任务后,于7月抽调4人
组建编纂办公室(以下简称局志办),由李寄莱担任负责人。局志办组建以后
,采取边学边干的方法,一面学习有关文件和志书编纂知识,一面拟订篇目,
收集资料。先后到省农业厅、化工厅和山东黄河河务局等单位的史志办公室以
及河南、湖北、湖南等省气象局学习;去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采访建国前曾
在山东从事气象工作的老同志;在国家气象局、省档案馆和省气象局档案室等
单位查阅资料,共收集各类资料近300万字。
1984年3月,省气象局召开有各市地气象局和省局职能部门、直属事
业单位领导参加的《气象志》编纂工作会议,研讨气象志篇目设计和资料收集
工作,确定了各篇章编写分工。同年10月,省气象局召开有各市地气象局修
志负责人参加的资料收集工作座谈会,研究和交流资料收集工作情况,讨论了
局志办编写的《山东气象机构沿革》和《山东气象台站网发展情况》等资料。
1985年初开始试写《气象志》稿,到1988年4月完成初稿。经主
编审查后,于10月召开志稿研讨会。同年,省气象局成立了气象志编委会,
由副局长、高级工程师曹钢锋任主任兼主编。在志稿编写过程中,曾对篇目进
行多次修订,特别是1988年10月在省志办指导下进行的第七次修订,基
本解决了内容与体例的统一问题。1990年9月,省气象局对《气象志》志
稿进行内部评议,会后对志稿作了修改、补充,并经主编审查,油印出《气象
志》的正式评议稿。1992年9月,省气象局邀请省志办、国家气象局、山
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和青岛海洋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省气象局部分高级工程师
,对志稿进行系统评议和深入研讨。会后,局志办根据评议意见,制订了志稿
修改方案,本着把握主体、着眼实体的精神,进一步完善了篇目设计,对志稿
作了较大的调整和修改补充,经主编主审修改后,1993年6月形成气象志
的正式送审稿。
在十易寒暑的编修过程中,为《气象志》提供资料和撰写部分初搞的人员
有:王蔚东、王振礼、王惠珍、马玉珍、刘天祥、刘启信、刘东蕙、朱官忠、
邱伦敦、李树新、李丽莉、宋宗良、陈圣哲、陈建昌、郭易伟、杨洪昌、张传
海、张继平、张世昌、郝云理、高昌和、谈忠庆、游哲敬等;朱官忠同志协助
绘图;省气象台、青岛市气象局、烟台市气象局等单位提供了部分照片;省气
象局气候资料室提供了气候整编资料。由于水平所限,疏漏恐所难免,敬请指
正。
                编者
              199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