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rec=1&run=13

山东省地处中纬度,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欧大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
候。气温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气候资源丰富,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良
好条件。但是,旱、涝、风、雹、低温、霜冻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繁,成为严重
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需要研究和运用气象科学技术,合理开发利
用气候资源,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以趋利避害,为保护人民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服务。
气象科学源远流长。根据考古发现,在中国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风
、云、雨、雪、虹和雷电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历代地方志书关于气象灾害的记
载也很多。古代将天文与气象结合而制定的24节气,对全年的天气气候作出
准确、实用、完整的阶段划分,至今人们还依据它来安排农业生产。南北朝时
益都人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和元代东平人王祯所著《农书》,总结了气候
的季节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
18~19世纪,近代气象科学在西方迅速发展,并开始传入中国。18
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侵入中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设立气象测候
机构,搜集气象情报为其侵略政策服务。山东省是最早建立气象测候机构的省
份之一,从1880年起,英、德、日等国先后在山东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
设置测候所或观象台,应用近代科学仪器进行气象观测。1911年青岛观象
台开始制作天气预报。
民国时期,内有军阀混战,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四分
五裂的局面,气象事业的发展十分缓慢。1918年,山东省政府在临清省立
棉业实验场创办测候所,以后又在济南及各县设立测候所110多处。193
2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泰山顶设立测候所。1937年,日本侵略军
侵占山东,各地测候机构人员逃散,仪器设备损失殆尽,测候工作中断。在日
伪统治时期,曾一度恢复了部分测候所的气象观测。1945年8月抗日战争
胜利后,山东省政府接管了山东省立气象观测所;国民党驻青岛海军接管了青
岛测候所,同年12月移交给青岛市政府管理,恢复青岛市观象台名称。到1
949年8月山东全境解放时,省内只有山东省气象观测所、青岛市观象台和
李村、莒县、惠民3个农业实验场测候所,共有气象工作人员39名。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前,省内气象科技人员致力于发展气象事业,付出了艰辛劳动并
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气
象事业的处境艰难,气象台站稀少,仪器设备简陋,气象业务时断时续,资料
残缺不全,人才寥寥无几。
新中国的诞生,为气象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49年12月,中央
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简称军委气象局)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气象
事业的诞生。1950年,华东军区气象处开始在山东省建设气象台站网;同
时,省人民政府农林厅也在各专区、县农林场设立气候站。1952年12月
,山东军区司令部成立气象科,成为省内第一个气象行业管理机构。为配合大
规模经济建设,使气象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1953年8月,中
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决定气象部门从军队建
制转为政府建制。同年10月,山东军区司令部气象科转为省人民政府建制,
改称山东省气象科。1954年3月,政务院下达《关于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
、警报和预防工作的指示》;5月,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广播省气象台制作
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警报;6月,省人民政府下达《希望注意收听灾害性天气
预报和警报广播并注意预防的通知》。1955年,省气象科扩编为省气象局
,开始接管专区、县农林场和盐场的气候站。1958年,中共山东省委批转
省农业厅党组《关于贯彻全国气象工作方针,加速建设全省气象服务网的报告
》之后,全省气象台站网迅速发展,气象(候)站普遍开展了单站补充天气预
报业务,同时加强了农业气象工作,气象服务深入到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
。但是,由于贯彻执行“天气预报工作以‘小、土、群’(分别指县站、土法
、群众经验)为主”的错误指导思想,片面强调依靠天气谚语、老农看天经验
、天象物象等土办法制作天气预报,而贬低现代气象科学技术的作用,造成了
天气预报技术上的倒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气象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受到冲击,科技
人员遭受迫害,管理机构瘫痪,业务制度废弛,气象科研和教育工作停顿,农
业气象观测中断,气象业务和服务质量下降,给全省气象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但是,气象部门的干部、职工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守岗位,坚持日
常业务和服务工作,保持了气象观测记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文化大革命”
后期,气象部门的管理机构得到加强。1970年省气象局升格为省革命委员
会气象局(简称省革委气象局)。1972年以后,各市地先后建立气象局,
县气象站升格为科局级事业单位。1975年以后,气象部门增添了天气雷达
、气象卫星云图接收、气象传真等新技术装备,改善了气象探测和气象通信手
段,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和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发展。
1957年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气象
部门在业务指导思想上发生过一些重大失误,主要表现在阶级斗争扩大化,把
学术上的争论当作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压制不同的学术观点,用行政手段强
制推行某种业务技术方法,贬低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歧视甚至打击知识分子
,严重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延误了气象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气象部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清除“左”的影响,逐步把工作
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气象事业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80年
5月,国务院批准省以下气象部门实行省气象局与当地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
省气象局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1982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气
象局《关于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第二步调整改革的报告》,1983年1月1日
起,省气象局实行国家气象局与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国家气象局领导为主
的管理体制。为了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按照中央关于干部必须“革命
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对省、市地、县各级气象部门的领导
班子进行全面调整,并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根据1984年国家气象局颁发
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省气象局制定了全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提
出到2000年建成比较现代化的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包括以下5个系统:由
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及各种专业探测组成的综
合大气探测系统;以省气象台为中心,上联国家气象中心,下联全省气象台站
的高速气象通信系统;从资料收集、信息处理、统计整编到分析应用的气象资
料加工系统;省、市地、县3级气象台站合理分工、上下结合的天气预报系统
;由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象资料、气候分析及各种专业气象等手段组成的
气象服务系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单一的公益气象服务已不能适应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限制了气象事业自身的发展。从80年代初期开始,
省内气象台站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需求,提供有偿的专业服务。1
98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气象局《关于气象部门开展有偿服务和
综合经营的报告》以后,全省气象部门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同时,大力推行有偿
专业服务。到1985年底,全省开展有偿专业服务的气象台站117个,占
台站总数的94%。有偿专业气象服务的开展,进一步拓宽了服务领域,取得
明显的经济效益,增强了气象部门自我发展的活力。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的36年间,山东省的气象事业迅速发展壮大
,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基本上能适应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所需要的
气象台站网,全省气象部门所属台站达125个,为1949年的25倍,居
全国第六位;初步建成由大气探测、气象通信、气候资料、天气预报和气象服
务组成的基本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技术素质的
专业队伍,全省气象部门职工达2598人,为1949年的66.6倍,居
全国第五位,在职工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和中专学历的分别占19.7%和2
5.5%,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393名,助理工程师499名;气象仪
器装备有了较大改善,配备了天气雷达、卫星资料接收、天气图传真、电子计
算机等先进技术装备;气象科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气象
部门共取得研究成果575项,其中4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气象服务领域
大大拓宽,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取得日益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高级
人才缺乏,技术和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不高,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台站的工作
、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气象事业是公益性的科技服务事业。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气象
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全省气象部门正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努
力提高气象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将为振兴山东经济、富民兴鲁
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