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92&run=13

  源于北京以说学逗唱为表现手段,具有浓郁喜剧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自朱少
文(“穷不怕”)在北京天桥“撂地”以来,约有百余年历史。
  相声传入山东是在1920年前后。天津李德锡(“万人迷”)首演于趵突泉望鹤亭
茶社。稍后,北京黄金堂、黄景利父子及周德山(“周蛤蟆”)来济南,在新市场广
瑜茶园演出相声专场。1924年,天津相声世家来福茹、来振华、来平岳(“小怪物”
)献艺于大观园。尔后,常连安、常宝(“小蘑菇”)、李寿增、王凤山、孙少林
也曾来济演出,但多是演罢即走。直至1942年,孙少林与师父李寿增在大观园办起
“晨光茶社”,相声在济南方有固定演出场所。此后,陆续来济南演出的知名相声
演员有张寿臣、刘宝瑞、刘广文、刘奎珍、高桂清、刘贵田、刘德亮、韩子康、马
三立、连秀全、连笑昆、袁佩楼、孙兴海、张春奎、郭宝珊等,还有青年演员李伯
祥(“小神童”)、赵振铎、孙少臣、赵文启等。
  与之同时,出现了一批济南方言相声演员。影响较大的有崔金林、吴景春、吴
焕文、刘剑秋(“滑稽大王”)、田茂堂等,在新市场、趵突泉、北城头“撂地”,
观众同样踊跃。从全省范围看,青岛、烟台、德州等城市都有相声演出。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曾出现过新相声《拆穿西洋镜》(朱兆丰作)、
《参军报仇去》(左平作)等,赋予相声以特殊的战斗活力。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相
声演出保持着昔日盛况,省、济南、青岛3个曲艺团都聘请老艺人,培养出一批新
演员。同时,工矿、部队、农村业余相声演出也很活跃,先后出现了单口相声《追
车》、对口相声《精打细算》、《泰山》、《如此开会》、《相马》等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