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柳琴、三弦平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84&run=13

  山东柳琴 源出花鼓,清末产生于临沂、枣庄一带。早期为坐唱“盘凳子”演
出形式,后发展演变为山东柳琴戏,长期以来,两种形式并存。曲调流畅活泼,节
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尤以尾音翻高八度的“冒调”深受群众喜爱,谓之“拉魂
腔”。又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柳琴戏”。
  1960年5月,全国职工文艺会演时,山东代表队薛传训演出自己创作的《越唱
心里越快活》,后拍了电影,录制唱片。《曲艺》杂志发表时题为“柳琴”,后京
津等地多有演唱,以其产地及语言特点称为“山东柳琴”,遂使坐唱柳琴影响日益
扩大。表演手法与音乐伴奏亦相应丰富,以独唱、对唱、四人表演唱等形式,活跃
于工矿、部队,并涌现出《毛主席看过我的枪》、《移风易俗唱个歌》等优秀作品。

  三弦平调 又名“三弦书”,俗称“瞎汉腔”,临沂地区称为“脚打鼓”,系
盲人说唱的一种鼓曲形式。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临沂,以及济宁、菏泽、聊城部分
地方。艺人中影响最大的是“阎门”。临沂、兖州一带为“东阎门”,济宁一带是
“中阎门”,郓城、巨野至聊城一带为“西阎门”。传说历史悠久,但现无确证。
  演出多为盲艺人自弹自唱。脚踩绳槌由下而上反击高架书鼓,右腿绑节子以司
节奏,俗称“三大件”。但仅用三弦、节子的也不少。临沂地区著名艺人侯洪康,
郯城人,唱腔韵味醇厚,弹奏技巧熟练。从头至尾为1/4节拍,音乐结构由二段体、
上下句组成。从总体看,由徵调式中间常有调式变换。第一段节奏自由近似紧打慢
唱。第二段为垛板,口语化特点突出。落音自由,最后亦落于徵(5)音上。而费县
高庆平所唱都是速度平稳的一板一眼2/4节拍,没有1/4节拍的激情宣泄。二者同属
瞎汉腔而因流行地域语言与所受姊妹艺术影响不同,从而产生了种种变异。
  其演唱内容除部分历史题材外,多为农村家庭伦理关系的爱情故事。唱词语言
质朴,口语生动。经常上演的有《古城会》、《唐王探病》、《夫妻争灯》等段儿
书,《龙凤镯》、《卷箔记》、《陈三两爬堂》、《王二姐思夫》等中篇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