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大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81&run=13

  初名“盲人调”,系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早期因流行
地域而称作“蓬莱大鼓”、“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1949年,梁前光进入
青岛演出,始定名“胶东大鼓”。其流派按胶东半岛三个海区分为北、东、南三路。
“北路”流行于蓬莱、烟台等地,早期名家有丁戊辰、周洁美、杨大田等,后期有
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等。唱腔高亢明快,旋律性强,并富有乡土风味。“东路”
流行于半岛东部沿海的文登、荣成、乳山等地,曲调质朴富于说唱性,以号称“彭
调”的彭润芝为代表。“南路”流行于半岛南部沿海的莱阳、即墨、海阳、掖县等
地,早期名艺人为莱阳徐尚厚,尔后,栖霞张振宝、冯德香皆有名声。其唱腔大量
吸收茂腔、莱阳弹词、东路大鼓音乐滋养,独具特色。
  1943年,北海剧团梁前光奉命与周德香、任福庭编新词创新腔为抗日战争服务,
编创了《打大黄家》、《上营战斗》等优秀作品,在蓬莱燕子夼举办盲艺人训练班
进行传习,遂使胶东大鼓活跃了整个胶东抗日根据地,梁前光所创新腔被誉为“梁
调”。后他去旅大、青岛、济南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胶东大鼓影响。主要伴奏乐器
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
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另外有时还穿插[满洲迷]、[茉莉花]、
[娃娃调]等曲牌演唱,穿插京剧唱腔演唱者亦不少,所以也叫“二黄大鼓”。传
统书目丰富,有段儿书《田秀英圆梦》、《刘伶醉酒》等近70段,中长篇书《紫金
镯》、《双兰记》等20余部。
  鼓儿词又名“小鼓”、“木皮子”。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创立“
石门”后已传十代,有近2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
枣庄市部分地区。曲调原为读书人吟诵调与当地流行的李翠莲小调结合演化而成。
演唱者多为不第的读书人,故书目皆系自编,效曲阜贾凫西故事。击矮脚小皮鼓,
敲木制手板,揭抄本演唱,俗称“揭叶子”。因系无弦索伴奏的吟诵唱法,曲调因
人而异,极不固定,多受花鼓、渔鼓影响,因此可说是山东产木板大鼓。
  演唱书目多铁马金戈的历史战争故事,有《吴越春秋》、《锋剑春秋》、《东
汉》、《西汉》、《隋唐》、《平东莱》、《月唐》、《残唐》、《天门阵》、《
明英烈》等3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