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大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80&run=13

  又名“老东口”,系在山东东部农村小唱基础上,受茂腔等戏曲影响发展而成
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相对于济南、东昌(今聊城)、济宁等山东西、南部地区流行
的犁铧大鼓,而定名“东路大鼓”。
  创始人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掖县孙双宾。他精通音律,满腹经纶,曾
被委以县令,拒不赴任而下海说书,其后名家辈出。清代末叶,东路大鼓在昌潍及
烟台西部地区十分兴盛,名家有“钢镢子”李元春、马六(原名王佃)、陈福元(“
水仙花”)、陈富贵、李三花枪、时福临、台福元(“台五”)、“铁镢子”刘铭钢
等。东路大鼓流行于惠民地区,出现了邢占魁、邢玉贵、王江城、杜江洪,以及响
遍武定府的“大将”左玉玺等。其后,盲艺人周胜奎、孙宝庆均为弹唱能手。影响
所及,后来出现的“诸城大鼓”、“藏马大鼓”、“安邱大鼓”、平度“小北口”
等,均为东路大鼓的衍化。
  演出形式灵活多样,伴奏多用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等
乐器。盲艺人多采用以脚击鼓打板、自弹三弦演唱的“三大件”形式。音乐委婉动
听而少阳刚气,板腔结构总体看属徵调式。常用板腔属慢板类的有“大开门”、“
小开门”、“起句”等;中板类的有“四六板”、“慢流水”等;快板类的有“流
水板”、“快板”等;花腔类则有“悲调”、“脆板”、“花调”等。
  传统书目丰富,计有《寇莱公赶考》、《宋江起解》、《排王赞》、《鹦歌对
诗》等段书五六十段;《响马传》、《陈三两爬堂》、《金杯记》等中篇书十余部;
《梨花盏》、《五雷阵》、《呼家将》等长篇书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