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柳书、端鼓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76&run=13

  莺歌柳书 又名“莺歌柳子”。起源有说由柳子戏曲牌[莺歌柳]发展而成;
有说由盲人说书三弦书中鼓子书演化而来;有说与兖州一带流传的一种秧歌调相近。
据曹县老艺人张新田1957年6月回忆:“清末,莺歌柳书在曹县、定陶一带流行。
与渔鼓腔结合而为渔鼓坠,原曲调便被取代而衰败。”济宁老艺人侯永贵说:“渔
鼓坠早时也叫莺歌柳……郓城所唱渔鼓坠就是莺歌柳。”但这些曲调久已失传,目
前仅有1957年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时,菏泽代表队郑玉昆所唱莺歌柳书《偷诗》
录音。
  莺歌柳书流传于鲁西南,近百年来最有影响的艺人是曹县仲堤圈张瞎子,所传
弟子曹县人张保亮,再传而为郑玉昆。张瞎子另一传人定陶人曹志田,久已息影艺
坛。
  莺歌柳书唱白相间,单曲反复演唱。演唱时左手持八角鼓,右手打鼓并表演,
伴奏乐器为三弦。四句唱腔反复变化,总体看属徵调式,每句四小节,第四句腔后
均须有一搭尾衬腔。衬腔为完整的四小节,使得四句腔完满而富有表现力。主要书
目有《偷诗》、《妙常产子》、《兔子拐当票》等书段和《杨宗英下山》等中长篇
书10余部。

  端鼓腔 也称“端供腔”,系流行于山东境内昭阳、独山、南阳、微山四湖及
东平湖的一种以说唱故事为主,兼有击鼓及简单舞蹈动作的说唱艺术形式。
  祖居微山湖的渔民中,原无此种说唱,后约在200年前由江苏兴化传来。老渔
民倪有才回忆,从其父上数十世祖倪康朝,都会唱端鼓腔。湖上盛传杨由、侯峰、
胡清、沈四海为端鼓四大祖师。清代中叶,有胡玉凤、王玉厚、阎兴标等会唱。清
末,王学义、王学齐、杨凤岐会唱。民国以来,则有杨广德、胡宪运、张凤鸣、丁
星前、倪有才、胡秉乾等会唱。目前能演唱者,寥寥无几。
  渔民演唱端鼓腔多与祭神同时,需联结三五条船(单数),在水深无芦苇的明水
处演唱。船上搭木板,扎芦棚,摆香案、神位,上猪羊大供,如续家谱还需供上祖
先灵牌。开坛后,燃放鞭炮,欢呼展鼓,然后轮番向神位叩头礼拜,最后才是端鼓
腔的演唱,其实是自娱性的活动。
  端鼓腔基本属于曲牌联缀结构,无弦索伴奏。多为腰系红绸,手舞纱巾,载歌
载舞,一唱众和方式,帮腔者即击单皮鼓的伴奏人员。主要曲调有[七字韵]、[
十字韵]、[下河调]、[念佛调]、[请神调]、[哭调]、[探宫调]、[叠
断桥]等,其中[七字韵]、[十字韵]最富水乡特色。
  演唱书目有请神、敬神所用的《打家前》、《观世音的故事》、《张天师的故
事》、《金龙四大王故事》等,民间故事《刘伶醉酒》、《水漫蓝桥》、《双秃闹
房》、《张郎休丁香》、《刘文龙赶考》、《张相打嫁妆》、《魏征梦斩小白龙》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