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时调、临清琴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75&run=13

  临清时调 临清自明代以来,是各种俗曲小令的集中地。明人谢肇《五杂俎》
中,就有“京师中之小唱半属临清”之说。它最早盛行于歌馆青楼,故称“窑调”。
漕运衰败,歌馆凋零,但小曲却得以在民众中广为流传。1920年,临清陈玉山开落
子馆,嫌“窑调”称谓不雅,改称“丝调”。1949年,因其皆为流行临清一带时兴
小曲,定名“临清时调”。
  时调皆为单曲反复演唱形式。曲目有《七月七》、《尼姑思凡》、《四秃荒唐》
、《十杯酒》、《夏景天》等短段170余种,内容多为情曲及歌唱四时景者。长篇
有《卖油郎独占花魁》一部。现存曲调有[四平调]、[雁鹅调]、[靠山调]、
[鸳鸯调]、[秧歌调](误传为[英雄调])等五大调,以及[山西五更]、[伤
心调]等几支小曲。演出形式简单,多为一人打撒拉机与竹板击节,以三弦、琵琶、
二胡等乐器伴奏演唱,艺术风格朴实明快。1956年,阎玉贞参加全国职工文艺会演,
演出《撒大泼》,获得好评。目前,临清城乡演唱仍然不少。
  四平调也称“老四平调”,系在临清时调的[四平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唱白兼有的说书形式。
  1920年,临清夏青云于西大寺落子馆用[四平调]演唱长书《卖油郎独占花魁》
。沧州木板艺人赵玉玺到临清演出,结识夏青云并与之共同研究,创出适于叙事的
[快四平调],合作演出效果颇佳。后赵独立演出,陆续改编了《审青羊》、《玉
堂春》、《蜜蜂记》、《丁郎寻父》、《杀子报》等书目,遂将四平调发展成独立
曲种。
  赵玉玺,籍贯生平不详,嗓音极佳,外号“隔墙酥”。1922年,他在济南南岗
子说书时,收徒郭汝河。郭为高唐县人,表演风趣,唱腔韵味醇厚,亦颇有影响。
由于赵、郭师徒努力,四平调在鲁西北影响日益扩大。1957年,郭汝河参加山东省
第一届曲艺会演,演出《独占花魁》,获演唱二等奖。近年来,该曲种仅在高唐业
余演唱,亦称“高唐四平调”。
  四平调为单曲反复、唱白结合的结构形式。一般只用竹板、撒拉机伴奏,重要
场合配以三弦、二胡伴奏。徵调式,四句体,一般是三、三、四的十字句。前半句
为说,后半句为唱,中间常有空拍闪板,显得质朴灵活。结束时,前半句常用连续
垛句,以增强结束感与幽默感,显示出独有的风格。

  临清琴曲 临清稀有曲种之一,流行于石槽乡蛤蜊屯一带。约在1882年(光绪
八年),蛤蜊屯秀才徐殿元,通音律,爱小曲,以当地流行曲牌为基础,创编书目
《吴踏拉扛活》、《小秃闹房》、《要陪送》、《放风筝》、《八仙庆寿》等,在
乡民中传习,逢年过节演出为乐,取名“小调会”。20世纪50年代中期,该县文化
部门曾编演新节目进行宣传演出。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定名“临清琴曲”,但
影响方圆不出百里。
  临清琴曲虽属曲牌联缀体,采用曲牌却仅有[凤阳歌]、[叠断桥]、[粉红
莲]、[时谣]、[边关调]、[剪剪花]、[悲调]、[打调]、[哭五更]、
[卫调]等10数支。前奏器乐曲有《小八板》、《小开门》、《斗鹌鹁》、《哭周
瑜》、《苦中鱼》、《头通》等数支。伴奏乐器以扬琴、京胡、三弦为主,有时加
箫、四胡等。演出时以竹板、撒拉机击节,多二三人分角坐唱,一般不超过五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