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戏剧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68&run=13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著名戏剧家洪深、马彦祥、丁西林、老舍、孟超等先
后在山东工作过,他们对山东戏剧的发展起了推动和指导作用。如洪深于1935年在
青岛市出版的《避暑录话》(1至10期)中,发表过《〈审头刺汤〉的研究》、《大
登殿与出气主义》、《从“化子拾金”说起》、《票友胜于职业优伶的地方》等论
文和戏剧评论文章,其他戏剧家也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不少理论研究文章。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刊物上发表过许多有指导意义
的戏剧理论研究文章。1943年3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在《山东文化》
创刊号上发表《我对于开展山东文艺运动的几点意见》;《山东文化》一卷4期发
表陶钝《旧艺人的团结教育问题》;《胶东大众》第17期转载朱瑞《关于旧剧改造
问题》;后来,又发表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陈沂《怎样实现文艺政策--在文艺座谈
会上的总结》;1946年9月,《山东文化》四卷3期发表李纶《谈历史剧的创作及平
剧改造问题》等。
  山东戏剧研究机构的正式建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山东省文联地
方戏曲研究室成立,主任王少岩,副主任刘梅村,下设调研、音乐、戏剧、行政组
和学员队。调研组对全省地方戏曲进行调查摸底,收集吕剧、五音戏、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茂腔、柳琴戏等剧种资料,其中收入华东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编印出
版的《华东地方戏曲介绍》的,有《山东吕剧介绍》(山东省立剧院地方戏曲工作
室)、《五音戏初步调查》(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工作室李赵璧、靳惠心、黄心一作)
、《莱芜梆子介绍》(李赵璧作)、《茂柳腔曲谱》(山东大学艺术系音乐科民间音
乐组)。研究室还对吕剧传统剧目《小姑贤》、《蓝桥会》进行加工整理,并改编
现代戏《李二嫂改嫁》,进行实验演出。1953年,研究室撤销,改为省吕剧团。
  1953年5月,在省戏曲剧团辅导员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省戏曲工作组,
省文化局戏剧科副科长宋岳廷任组长,组员30余人。曾分赴全省100余个私营戏曲
剧团进行全面调查,并组织挖掘戏曲遗产,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先后参加华东区及
山东省2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整理改编的剧种资料收入华东戏曲研究院编、上海
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华东戏曲剧种介绍》1至5集。其中山东部分包括《吕剧介绍》
(张斌作)、《莱芜梆子介绍》(张彭整理)、《山东梆子介绍》(纪根垠整理)、《胶
东的柳腔和茂腔》(蒋星煜作)、《二夹弦介绍》(纪根垠、张彭整理)、《五音戏介
绍》(徐扶明作)、《柳子戏介绍》(纪根垠整理)、《山东化的山西梆子--本地》
(纪根垠整理)。
  1957年,山东省戏曲工作组扩建为省戏曲研究室,由省文化局艺术处处长赵剑
秋兼任主任。其方针任务为:“以丰富上演剧目为中心,全面挖掘、抢救山东戏曲
遗产,组织传统剧目的整理与新剧本的创作,结合工作进行辅导与研究。”设剧目
组、戏曲史组、导表演组、曲艺组、资料组。挖掘记录26个地方戏曲剧种的传统剧
目2054出,约6000万字;记录老艺人传统唱腔约2263分钟录音,曲牌48段,剧目84
出;搜集柳子戏、山东梆子、大弦子戏、罗子戏等8个剧种的脸谱306幅;编印成册
的有《山东地方戏曲剧种简介》、《柳子戏剧目索引》、《山东梆子剧目索引》、
《柳子戏唱腔曲牌集成》、《梆子曲牌音乐》等。“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室被撤
销,人员并入省艺术馆。
  1979年11月,省戏曲研究室恢复建制,李愉干任主任,下设办公室、剧目组、
理论组、曲艺组、资料室等。在戏曲研究方面,出版发表的专著有《戏曲编剧初探》
(张彭、王其德、朱剑作)、《山东戏曲史略》(纪根垠作)、《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
料汇编》(山东省文化局戏曲编写组编纂,李赵璧、纪根垠主编),并校订编印《山
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70余集,计1400余万字。1985年4月,山东省戏剧创作
室成立,王其德任主任,省戏曲研究室由谭源材任主任。同年9月,该研究室改名
为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其领导成员改称所长、副所长,下设剧目室、理论室、音乐
室、曲艺室、资料室、电视部和办公室。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艺术论坛》(内部),自1986年创刊至1990年,
共出刊12期,每期约30万字,设有艺术理论、导演艺术与表演艺术、话剧艺术、曲
艺艺术、戏曲艺术、舞台美术、戏曲史探索、摄影艺术等栏目。该所人员出版的专
著有《柳子戏简史》(纪根垠作,收入《中国戏曲剧种史丛书》)、《水浒戏考论》
(王晓家作,作者还出版《水浒传作者考论》及《水浒琐议》二书)、《戏谚赏析》
(于学剑作)、《声乐操训练》(刘依群作)、《山东梆子戏剧目提要》(纪根垠、朱
剑主编)等。部分研究人员投入列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的《中国戏曲志》、《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的编纂工作。
  各市(地)也先后相应成立戏剧创作研究室,重点抓创作与辅导工作。在戏剧研
究方面,济南市戏曲研究室编印《戏剧辑稿》3期,发表《济南名士曲部多》(张醒
民作)等论著;淄博市戏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发表过《聊斋俚曲浅淡》、《五音戏
音乐研究》等论文;临沂地区戏曲研究室组织有关人员对柳琴戏的形成与发展进行
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写成《山东柳琴戏》,约20万字,并以《山东柳琴
戏的起源与发展》为题,在《戏剧丛刊》1982年4至6期连载。
  《戏剧丛刊》编辑部举办的1982-1983年评奖中,除剧本部分外,获“戏剧理
论与评论奖”的本省作者的文章共计29篇(未分等次)。在该刊编辑部举办的第二届
(1984-1985年)评奖中,获优秀评论奖的有5篇,获评论奖的31篇。
  在华东戏剧期刊举办的“田汉戏剧奖”评奖中,《戏剧观念突破的一项实践》
(王殿基、王富聪作)获首届(1987年)戏剧评论二等奖,《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
的再思考》(魏建作)获第三届(1989年)戏剧评论三等奖。
  1990年5月,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举办山东省首届戏剧理论评奖活动。经
过评选,一等奖空缺,二等奖6篇,三等奖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