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剧创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67&run=13

  自1840年以来,山东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许多无名作家编写出数以千计的剧本。
据原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挖掘、抄录,有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等26个剧种(不含
省外剧种)的剧目计2054个,其中包括一部分反映现实生活和揭露社会矛盾的剧目,
如山东梆子《曾国藩打南京》、《铁公鸡》、《光绪逃荒》、《大烟鬼显魂》,东
路梆子《烟鬼叹》,以及后来陆续出现的暴露旧社会黑暗内幕的“时装剧”《何凭
良心》、《三万元》、《两广新闻》、《枪毙一枝花》等。
  1917年,山东易俗新剧社成立,归当时山东省政府教育厅主管,是私立公助的
戏曲科班。社长杨新斋,社务主任林易山。林原为清末秀才,能编能导,该社新编
剧目多出自他之手,先后编演的京剧剧目有《西门豹》、《风波亭》、《指鹿为马》
、《节孝图》、《胭脂》、《庚娘》、《细柳娘》、《胡四娘》、《孝女泪》、《
盗苦妇》、《青梅卷》、《看看新知县》、《步步难》等。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话剧在山东不少城市及学校中兴起,演出剧目多为
中外名剧,创作的作品不多。知名的有1929年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编创的《子见
南子》;1933年青岛市立中学组织编创的儿童剧《门外的孩子》、《雨后》(秦惠
亭编剧),济南有赵波隐编的《纪念碑》;1933年,崔嵬将陈鲤庭话剧本《放下你
的鞭子》改编为街头广场剧,后青岛海鸥剧社演出时更名为《饥饿线上》;1934年,
山东省立剧院王泊生编写了《鸦片战争》、《国父》(哑剧)、《岳飞》(歌剧)等。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根据地各地区的戏剧工作者深入
到火热的生活斗争中,创作了很多揭示现实中的矛盾,歌颂在民族危亡关头涌现出
的新人新事,鼓舞广大军民斗志的剧本。比较突出的话剧剧本有《过关》(山东省
实验剧团集体创作,贾霁、李夏执笔),《父老兄弟》、《“圣战”的恩惠》(那沙
编剧),《一家人》(留波编剧),《万仙会》(丁铸铁编剧),《铁牛和病鸭》(王汝
俊编剧),《喜酒》(白华编剧),《十字街头》(仇戴天编剧),《群策群力》(虞棘
编剧)等。解放战争时期,剧本创作尤为丰富,比较突出的有《气壮山河》(虞棘编
剧),《地震》(贾霁编剧),《大榆林》(白文编剧),《盗匪世界》(李愉干、赵健
编剧),《不要杀他》(柳特编剧),《无敌三勇士》(高昂编剧),《枪到哪里去了》
(曹继水、李二编剧)等。
  对于戏曲改革与创新,各级党委相当重视。湖西军分区司令员郭影秋亲自编写
《颂水桥》、《十二道金牌》、《黄后楼》等剧本,由湖西流动剧社为战士和群众
演出。他还鼓励剧社编演现代戏《过年》、《送子参军》、《不作亡国奴》等,配
合政治运动,进行宣传教育。抗日根据地的戏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旧形式是一
般人熟悉的形式,还有它一定的社会基础,如利用的恰当,可以发掘出更多的适合
于新内容的抗战力量”(绍洛:《如何开展胶东戏剧运动》)。抗战剧团在抗日战争
初期就编演了京剧现代戏《张家店》、《唐官屯》。国防剧团曾将《小放牛》内容
改为宣传抗战,携手参军;将《花子拾金》改为捐款给八路军造枪造炮,参军杀敌。
1940年,山东纵队取得孙祖战斗胜利,在祝捷大会上,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文工团
演出创作的京剧现代戏《治恐日病》。当时,在虞棘主持下,国防剧团进行京剧改
革实验。他创作了锣鼓剧(或称“大众剧”)《战发城》、《骂汪反顽》、《刘金福
从军》、《了然和尚》,左平、张波等创作了锣鼓剧《半升米》。虞棘的另一个锣
鼓剧《冒雪寻夫》,唱的就是京剧西皮唱腔。这一利用京剧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的尝
试,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分散在其他根据地的湖西流动剧社、八路军一一五师战士
剧社、渤海军区三分区宣传队,也分别运用山东梆子、京剧、评剧、化装扬琴编演
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配合政治宣传的新戏。
  新编历史剧,为数亦很可观。20世纪30年代末,抗战剧团演出过高洁编写的《
汪精卫的祖宗》。1943年,山东省文协提出“改造旧平剧,创造新平剧”的口号,
山东省文协实验剧团改编演出《木兰从军》、《童女斩蛇》、《反徐州》等剧,胶
东文协平剧团改编演出《仲秋节》、《将相和》、《牙山英雄》(写清初栖霞县于
七起义抗清的故事),起到了加强团结、鼓舞斗志的作用。同年,国防剧团演出虞
棘编写的京剧《戚继光》和栾少山编写的《宋末遗恨》。1944年,马少波根据郭沫
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编写出京剧《闯王进京》,分上下两部。上部又名《闯王起
义》,下部叫《闯王遗恨》,由胶东抗日救国会文化协会胜利剧团首演。解放战争
期间,马少波编写《关羽之死》,虞棘编写《虎头牌》,于寄愚编写《河伯娶妇》
(后改名《阿侬女》),周玑璋编写《小仓山》、《黄泥岗》、《打黄狼》、《梁山
遗恨》等剧本。此外,清河地委文工队和渤海区党委文工团用化装扬琴形式演出《
婚姻要自由》、《拾棉花》,湖西流动剧社演出山东梆子《改造二流子》、《互助
有力量》,泰西地委文工团编演《团圆》、《清明前后》、《支援前线》,冀鲁豫
边区戏曲艺人训练班用山东梆子和枣梆演出《王贵祥翻身》、《西店子》,并移植
演出《拳打镇关西》、《闹登州》等剧。各地剧团在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方面,也做
了大量工作。处在沦陷区和国统区的戏曲艺人,惨淡经营,主要演出旧戏曲,以维
持生计。还有不少剧团编演连台本戏,靠机关布景招徕观众。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的戏剧创作发展迅速。1950年,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
室成立。1953年,山东省戏曲工作组(后改名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建立。在党的“百
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开展挖掘、整理传统剧目,辅导新剧目创作,以
及有关的研究工作。
  1954年8月,山东省举办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剧本奖的,有吕剧《李二嫂
改嫁》、《光明大道》、《小姑贤》、《王定保借当》,柳腔《寻工夫》,五音戏
《彩楼记》等。同年9月,山东戏曲代表团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
一等奖的,有吕剧《李二嫂改嫁》(改编者刘梅村、刘奇英、靳惠新、王昭声、张
斌);获剧本二等奖的,有吕剧《光明大道》(剧作者刘奇英)、山东梆子《两狼山》
(整理者张彭)、吕剧《王定保借当》(山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戏曲审定组集体改编,
纪根垠执笔)。同年9月,山东省话剧团参加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大会,《百年大计》
获演出奖。
  1956年9月,山东省举行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一等剧本奖的,有茂腔
《罗衫记》(曹述之、张明荃、曾金凤整理)、大弦子戏《两架山》(郝福云、武斌、
朱剑、葛振民、段玉清整理);获二等奖的,有《迎春曲》、《万紫千红》、《栖
梧山》、《归来》。
  正当山东戏剧创作日趋繁荣的时候,由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使刚刚
开始贯彻执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受到严重干扰。不少有影响、有成就
的剧作家被错划为右派,遭到批判。后来,又由于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文艺界相应地出现“写中心,唱中心,演中心”,“人人写戏,人人演戏”等浮夸
不实的论调,甚至被硬性规定施行“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的“
三结合”创作方法,以行政命令代替艺术规律。当时创作的大量剧本,虽为数可观,
但质量不高。
  1961年,中共山东省委积极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在文艺界传达学习周恩来、陈毅在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即“广州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提倡发扬民主,解放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全省戏剧舞台上再度出现繁荣兴旺的景象。当时先后出现的话剧作品有《敢
想敢做的人》(王命夫编剧,后被拍摄成影片)、《一个老红军》(王命夫、蓝澄、
翟剑萍、王真编剧)、《卖马计》(苏耕夫编剧)、《柜台》(高思国编剧)、《好榜
样》(栾云桂编剧)、《白杨树下》(张晶编剧)、《迎春花》(翟剑萍编剧)、《丰收
之后》(蓝澄编剧,由山东省话剧团首演,曾参加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1964年获
文化部话剧创作奖,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影片)等。
  在这一阶段,全省戏曲工作者认真执行了戏曲现代戏、整理加工的传统剧目和
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的剧目工作方针,优秀剧目不断涌现。吕剧、柳子戏、两
夹弦、柳腔、茂腔、五音戏、山东梆子等剧种的专业剧团,带着他们创作、整理、
改编的剧目,相继进京汇报演出。被誉为“东柳重青”的山东省柳子剧团改编演出
《孙安动本》(赵剑秋、范季高、杨汉卿、尚之四、纪根垠改编)、《玩会跳船》(
纪根垠、范季高整理)、《张飞闯辕门》(范季高整理)等剧,救活了濒于灭亡的古
老剧种柳子戏。《孙安动本》后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影片。与此同时,吕
剧《姊妹易嫁》(山东省重点剧目研究会集体讨论,王慎斋、段成佑执笔,吕剧整
理李公绰)由香港华文公司拍摄成彩色影片,风靡港澳。根据蒲松龄同名俚曲并参
照五音戏剧团改本《二子争父》编写的山东梆子《墙头记》(山东省鲁剧研究院艺
术室集体讨论,孙秋潮执笔)和现代戏《万家香》(赵剑秋、尚之四、王其德、朱剑
编剧)进京演出,后《万家香》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改编成话剧演出。
  50年代至60年代初,全省戏曲现代戏创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继全省举办吕剧会
演和青年戏曲会演之后,又举办了地方戏现代戏观摩演出。其中,吕剧《沂河两岸》
(集体编剧,刘奇英执笔)、《两垄地》(王毓祥根据田犁话剧《月上柳梢头》改编)、
《三连环》(张存德、路丁编剧)、莱芜梆子《送猪记》(又名《一口猪》,李万荣
编剧),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现代戏调演。1964年初,山东省部分京剧现代
剧目汇报演出在济南举行。通过演出,选拔出《奇袭白虎团》(李师斌、方荣翔、
李贵华、孙秋潮编剧)、《红嫂》(淄博市京剧团根据知侠同名小说改编),经过重
点加工,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毛泽东主席对2个剧目分别提出“声
情并茂”和“玲珑剔透”的要求。1965年,山东省京剧团演出的《前沿人家》(李
中一、丁任、王进功、王其德编剧)、昌潍地区京剧团演出的《黎明的河边》(山东
省重点剧目研究会集体讨论,李观行执笔),参加华东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新中国成立后17年来创作和整理改编的剧
目,被打成“文艺黑线”的产物、“反党毒草”遭到扼杀。柳子戏《孙安动本》被
强加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等罪名,与《海瑞罢官》、
《海瑞上疏》强扭在一起,在《大众日报》上被公开点名批判。表现沿海民兵劳武
结合、保卫国防主题的《前沿人家》,被打成“为贺龙、罗瑞卿树碑立传”的大毒
草,点名批判。山东省话剧团演出的《不平静的海滨》(翟剑萍编剧)被江青点名,
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遭到围剿批判。京剧现代戏《奇袭白虎团》、
《红嫂》,是山东省京剧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前辛勤创作的结晶,在北京、北
戴河、上海等地演出时,曾得到各级领导的赞誉,成为广大军民喜爱的剧目。江青
反革命集团对这些戏的个别原作者和编导人员以种种罪名加以迫害,而后进行掠夺
垄断,封为“样板”。《红嫂》的原作者刘知侠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被剥夺著作权,京剧更名为《红云岗》,并根据同一题材编演了芭蕾舞剧《沂蒙颂》
。在这个时期,全省虽然也举行过几次会演,出现过《半边天》、《三定桩》等现
代戏并摄制成影片,但整个戏剧界处于百花凋零的局面。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经中共山东省委员会批准,省文化局和省文联召开大会,为被错打成毒草的柳子戏
《孙安动本》、京剧《前沿人家》、话剧《不平静的海滨》等平反,为作者及其作
品恢复了名誉。长期遭到禁锢的优秀剧目,陆续演出,戏剧舞台重现百花争艳、繁
荣昌盛的气象。1978年,全省举办新创作戏剧会演。参加演出的43个剧目中,28个
获得剧本创作奖。其中获得一等奖的,有话剧《决战》(翟剑萍、茅茸、李德顺、
苏耕夫编剧)、《四月恨》(陈刚编剧)、《大院的早晨》(高思国编剧),京剧《一
家人》(魏树海、刘天放、窦现诺编剧),两夹弦《相女婿》(王岳芳编剧),灯腔《
喜嫂》(孙贵文编剧),吕剧《大寨花开》(贾殿彬编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省文化主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方
针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艺术生产的组织工作,恢复、健全、充实
省、市(地)戏曲创作研究机构,调动戏剧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力搞好剧目创作。
1979年10月,山东省文化局选出部分优秀剧目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山东省话剧团编演的《沉浮》(翟剑萍、茅茸、刘庆元编
剧》,山东省吕剧团演出的《姊妹易嫁》、《借年》(李寿山、王之祥、王传友、
邓金禄、刘宝玺等整理),定陶县两夹弦剧团演出的《相女婿》,均获创作奖和演
出奖。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国庆献礼演出期间,《此恨绵绵》、《如此婚礼》、《
并非误会》、《换袜记》、《傲蕾·一兰》、《玉虎坠》、《侠女》、《瑞云》等
11个剧种的17个剧目获奖。这次献礼演出是全省戏剧战线新成就的盛大检阅,标志
着全省戏剧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多年中,全
省共创作戏曲现代戏剧本700多个,其中在省以上刊物发表的有200多个,一些较好
的作品曾在全国获奖,有近百个剧本获省级奖励。若将话剧及新编历史剧统计在内,
总数在千部以上。
  新时期10年来,获得全国性奖励的剧本有《红柳绿柳》(张彭、王其德、纪根
垠编剧)、《张王李赵》(赵象编剧)、《陈毅打场》(马同秀编剧),获国家文化
部、中国戏剧家协会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画龙点睛》(孙月霞编剧)、
《程咬金招亲》(胡沁编剧),获中国剧协1982-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四十不
惑》(黄小振编剧),获中国剧协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奖。《布衣孔子》(翟剑萍、
茅茸、刘庆元编剧),获中国剧协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奖。
  获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创作奖戏剧一等奖的作品是话剧《眷恋》(翟剑萍、王
厚强编剧),获二等奖的是戏曲《柳荫闲话》(张彭、刘奇英、王其德、李中一编剧)
、话剧《回声》(代路编剧),另有三等奖6个。
  由华东六省一市戏剧期刊举办的“田汉戏剧奖”评奖活动,自1987年起每年举
办一次。山东省话剧《未消逝的余波》(刘萍编剧),获首届评奖剧本一等奖。《眷
恋》、《老榆树下》(刘桂城编剧),获第二届(1988)剧本二等奖。话剧《吕家大院》
(张洪春编剧)、《回声》(代路编剧),获第三届(1989)剧本二等奖。戏曲《老李老
李》(张彭、王其德编剧》、《司文郎》(孙月霞编剧),获第四届(1990)剧本二等
奖。
  山东省文化厅、省文联自1982年开始,举办过3届戏剧演出月、2届山东艺术节。
获得山东省1982年戏剧演出月优秀剧本创作奖的有《哥仨和媳妇们》)(代路、赵建
国编剧)、《团圆》(朱广英、杜建春编剧)、《卧龙求凤》(裴恩亭、王成君编剧)、
《程咬金招亲》(胡沁编剧)、《绿荫下》(黄小振、王顺和编剧)、《砺志计》(张
从明、张铁编剧)、《隔墙姐妹》(王文田编剧)、《后娘心》(吕厚龙编剧)、《山
乡锣鼓》(张晶[执笔]、王中、孔祥光编剧)、《苏丹与皇帝》(翟剑萍、茅茸、
刘庆元编剧),另有24个剧本获剧本创作、改编奖。获山东省第二届(1984)戏剧演
出月剧本荣誉奖的,有《画龙点睛》;获优秀剧本奖的,有《命运》(翟剑萍、茅
茸、刘庆元编剧)、《悠悠我心》(张彭、王其德、纪根垠、李中一编剧)、《当月
亮升起的时候》(殷习华、王大安编剧);另有6个剧目获剧本奖。获山东省第三届
(1986)戏剧演出月优秀剧本奖的,有《飞吧!海燕》(代路编剧)、《石臼泉》(王敦
正、陈倩编剧)、《匡衡进京》(邵明思编剧)、《眷恋》(见前)、《魂归故里》(张
彭、王其德、李衷一、赵均伦编剧)、《攀亲记》(孙贵文编剧),另有14个剧本获
剧本奖。获第二届山东艺术节剧本一等奖的有《布衣孔子》,另有剧本二等奖9个,
三等奖4个。(注:第一届山东艺术节无戏剧节目)
  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自1983年起,举办过4届优秀舞台剧本评奖(前2届与
广播剧、电视剧合评)。《画龙点晴》获第一届剧本荣誉奖,获优秀舞台剧本奖的
有《将军的求索》(李荣德、张勇编剧)、《柳下人家》(张彭、王其德、纪根垠编
剧),另有11个获舞台剧本奖。获第二届(1984-1985)优秀舞台剧本奖的有《飞吧!
海燕》(代路编剧)、《春秋图》(张捷世编剧),另有7个获舞台剧本奖。获第三届
(1986-1987)优秀剧本奖的有《四十不惑》(黄小振编剧)、《战争·一个华人在日
本》(翟剑萍、刘庆元编剧),另有13个剧本获剧本奖。获第四届(1988-1990)剧本
奖的有《沂蒙霜叶红》(张铁民、吴华宁、赵从月编剧》、《盼儿记》(牟家明编剧)
、《窗外月色皎洁》(宋云峰编剧)等11个。
  此外,在新时期中,全省不少市地及县文化局、《戏剧丛刊》编辑部和工会、
各大企业,也曾分别进行过剧本评奖,对于全省戏剧创作起了推动、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