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话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63&run=13

  中国的早期话剧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当时称为“新剧”,
亦称“文明戏”、“散文剧”。“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现代话剧
兴起,当时称为“爱美剧”、“真新剧”、“白话剧”。1928年,始定名为“话剧”

  早在1911年,同盟会会员、湖北鄂城人刘艺舟(原名刘必成,又名木铎)在大连、
安东(今丹东)、威海卫演出新剧后,于同年12月来烟台,与当地新剧倡导者倪显庭
等在官立中学堂等处登台表演,进行宣传,筹款接济革命。倪还带起了一个表演集
体。“五四”运动后,新剧在烟台一些学校屡演不辍。20年代初,济南已有“文明
戏”演出。受新文化运动思潮影响,济南一中联合会于1920年元旦在大舞台演出《
惩办卖国贼》。1928年春,青岛光明剧社演出反映打制石佛工人悲惨遭遇的《卞昆
岗》。同年,山东省教育厅在泰安组成通俗教育戏剧演出队,又称山东省立民众剧
场,演出“五四”以后流行的话剧。1929年迁至济南,正式成立山东实验剧院,赵
太侔任院长,在北平、天津、济南招生40余人。演出的话剧有《阔人的孝道》、《
湖上的悲剧》、《一只马蜂》、《父归》、《未完成的杰作》、《颤栗》等,主要
演员有崔嵬、魏鹤龄、田烈、陶金等。
  1929年6月8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设在曲阜)公演新剧《子见南子》,引
起孔氏家族的不满,控告该校“污辱祖宗孔子”。该校学生会通电全国披露真相,
得到以鲁迅为首的各地进步人士声援,中外报刊纷纷报道,酿成震惊中外的事件。
同年,山东省民众教育馆设立话剧部,组织、训练业余话剧演员演出。学员有陶金、
李曼林(李景波)、夏克威(丁里)、熊贤球(塞声)等,曾演出《上海之战》、《纪念
碑》、《阿Q正传》、《威尼斯商人》等剧。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宣传抗日救国,全省不少
中学和师范学校经常组织话剧演出。如掖县中学曾多次演出田汉的《南归》、《获
虎之夜》和洪深的《五奎桥》等剧;1933年,济南进德会内设鲁声话剧社,演出《
阿Q正传》、《天明了》、《民族魂》、《屠夫》等剧;1934年,济南正谊中学演
出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和丁西林的《压迫》等剧。
  青岛大学于1932年成立的话剧组织“海鸥剧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
左翼戏剧家联盟”青岛分盟小组为加强抗日宣传而建立的外围组织。主要负责人俞
启威(黄敬)、王林,成员有王东升、崔嵬、杜建地、梁桂姗、李云鹤等。先后排演
《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乱钟》、《饥饿线上》、《月亮上升》、《工厂夜景》
、《日出》、《咖啡店之一夜》、《命运》等。其中《饥饿线上》一剧,曾到崂山
农村演出。为了不受舞台限制,便不用布景,可在街头、广场演出,崔嵬扮演剧中
卖艺老人。此剧即影响甚大的街头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
  在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基础上成立的山东省立剧院,曾设有戏剧教育系,内有话
剧科,先后编排《鸦片战争》、《一幅喜神》、《最后一计》、《卞昆岗》、《青
鸟》等剧。在此期间,济南晔晔剧社演出日文译本《婴儿杀害》、《父归》和俄国
契诃夫的《蠢货》,并赴上海演出。齐鲁大学剧社在马彦祥的指导下,曾演出《梅
萝香》、《戏》、《赵阎王》,并用话剧形式演出《打渔杀家》。此外,还有“鲁
声”、“白火”、“银河”、“青光”等剧社。在青岛的山东大学话剧社,由洪深
指导,于1935年5月演出《寄生草》。此外,烟台、潍县、泰安、济宁等地也有业
余话剧组织,经常演出。
  1937年初建立的济南业余剧社,社长朱星南,成员有徐舜、齐衡、井淼、丁尼
等,曾公演《钦差大臣》。“七七”事变后,该社部分人员加入中国戏剧学会救亡
演剧队,进行抗日戏剧演出活动。
  1937年秋,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成立救亡文艺组织。胶东地区
以曹漫之、李耀文为首的河山话剧社,在荣成县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活跃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文工团、队,围
绕宣传发动群众和对敌斗争的需要,编演了不少新戏。1941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教导处与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在沭水县(今属
莒南县)子崖村组织八大剧团联合演出,参加的有八路军一一五师战士剧社、中
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山东纵队鲁迅艺术宣传大队、山东省妇
联姊妹剧团、中国国民党(左派)抗敌协会山东抗敌自卫军宣传大队、山东纵队教导
二旅突进剧社、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火光剧社、山东鲁南军区黎明剧社。演出
自5月17日开始到27日结束,话剧剧目有《李秀成之死》、《自由魂》、《圣战的
恩惠》、《马县长》、《归队》、《东京工人》、《雷雨》等剧,中共中央山东分
局书记朱瑞鼓励表扬了演出单位和人员。
  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话剧演出团体,如济南市新民话剧团,受当时日伪
新民会管辖,演出一些所谓“中日亲善”的宣传剧,但也演过《雷雨》、《日出》
等进步戏剧。抗日战争胜利后,济南市新民话剧团改名为山东话剧团,演出剧目有
《夜光杯》、《第二代》、《春蕾》、《清宫怨》、《水仙花》等。此外,济南还
有山东青年剧社、昆仑剧团、青年剧社、正气剧团等,有的剧团演出过揭露国民党
反动派丑态的《群猴》、《升官图》等。青岛及烟台的情况近似。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话剧团成立,济南、青岛、烟台等市和专署也先后成立
专业话剧演出团体,编演话剧多出,涌现出很多优秀演员。50年代,省话剧团参加
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百年大计》,获演出奖。60年代,省内一些话
剧团演出的《丰收之后》、《李双双》、《柜台》、《好榜样》等剧,获得文化部
奖励,《医生的职责》参加华东区话剧会演。1979年,《沉浮》获全国庆祝建国30
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二等奖、演出一等奖。之后,《歌仨和媳妇们》、《猎狼》、《
苏丹与皇帝》、《命运》、《眷恋》参加省戏剧演出月演出,获得奖励。《四十不
惑》、《布衣孔子》,被中国戏剧家协会等部门评为全国优秀剧本奖。山东省话剧
团建立于1953年1月,首任副团长高九、张早。1990年,该团改建为山东省话剧院,
院长翟剑萍。该院主要演员先后有兰瑛、王杰、王玉梅、翟剑萍、王浚洲、薛中锐、
倪萍、徐少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