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篇小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6&run=13

  1925年,杨振声的中篇《玉君》出版,由现代社发行。作品通过知识女青年周
玉君拒绝听从父命嫁给一个军阀的儿子,最后蹈海殉情的故事,揭露了家族制度与
包办婚姻的弊害。该作品当时反响比较强烈。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
杨振声的中短篇小说集《玉君》。
  1945年,刘知侠的《铁道队》在《山东文化》第三卷第3、4期上连续发表了7
个章节。作品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描写了抗日战争初期在鲁南枣庄一带活动的一支
铁道游击队。这部中篇实际上是后来作者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雏型。
  1949年,董均伦的《血染潍河》由新中国书局出版。同年,那沙的《骨肉亲》
由东北新华书店出版。
  1950年,王安友的《李二嫂改嫁》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品以1947年国民
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为背景,叙述了后方人民翻身解放以后,反对封建传统观念,
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后被改编成同名吕剧搬上舞台、银幕,反响很大。
  1954年,曲延坤的《收音员小王下乡记》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品描写的
是:青年学生王丽娟下学后,在区里担任文书,以后又兼管收音站工作,她组织群
众收听,受到群众的欢迎。
  1957年,戈振缨的《团圆》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作曾在《大众日报》
副刊《丰收》上连载。作品写的是发生在新旧社会转变时期的悲喜剧。
  1964年,赛时礼的《三进山城》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
在全国发行放映。
  1982年12月,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由山东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其中还
包括作者的2个短篇和3篇报告文学)。该作品最初发表在《十月》上,曾在全国引
起巨大反响。后又被改编为话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等形式,搬上舞台和影视屏幕。
作品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围绕着一个边防连队的战斗生活,通过指导员赵蒙
生母子和连长梁三喜的母亲梁大娘、妻子韩玉秀之间的一段悲欢离合的描写,展现
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而揭示出革命军队与革命人民之间的血肉关系。
  1986年,张炜的《秋天的愤怒》发表(载《当代》1986年第4期)。1989年,获
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创作奖一等奖。作品表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
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作者的另一中篇《秋天的思索》(载《青年
文学》1984年第10期),于1989年6月获第二届(1984-1988)全国青年文学创作奖,
在文坛引起很大的反响。
  1989年,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创作奖的中篇还有:《两道杠的臂章》(邱勋
作,二等奖);《纸床》(江凝作)、《火与土的纪念》(尹世林作)、《沉重的黄沙》
(左建明作)(以上3篇均获三等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引人注目的中篇还有《老人仓》、《河魂》、《天
良》(均为矫健作)、《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葆作)、《旷野》(尤凤伟作)等。
《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作)曾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冬天和夏天的区
别》(苗长水作),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各个时期发表的中篇很多,难以一一述及,下面提到的仅是当时较有影响的几
篇。
  1947年发表的《乌龟店》(韩川作)、《一支运粮队》(洪林作)。
  1950年至1966年发表的《光荣的婚姻》(王颖奋作)、《一个家庭的变化》(郝
湘臻作)、《乡村三教师》(翟永瑚作)、《矿工夫妇》(公达三作)、《金家兄弟》(
萧鸣作)、《红花才放红》(董均伦、江源作)、《走在幸福的路上》(翟永瑚作)、
《前途》(吕明作)、《社迷传》(郭澄清作)、《小徐和老曲》(戈振缨作)、《在革
命的摇篮里》(方平作)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有《鲁剑5号》(张相林作)等。1977年至1980年出
版的有《追踪》(赛时礼、刘大伟作)、《临河的村庄》(萧鸣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