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59&run=13

  又名“喝喝腔”、“合儿腔”,流行于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北省东南部。清代乾
隆年间“百本张”抄印的牌子曲中,就有“喝喝腔”这种民间流行曲调。约在1830
年左右,哈哈腔由河北省盐山县传入山东省境内的乐陵、无棣、宁津、庆云、阳信、
沾化等地,又和当地方言相结合,形成“东调哈哈腔”,或称“东路”。“西调哈
哈”腔指以沧州地区为中心的一支,1910年左右,任丘、文安县演唱西调的艺人,
曾在北京东安市场内演出将近2年。
  传统剧目有100余出,基本剧目是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为主。经常
演出的有《双灯记》(《赵美蓉观灯》)、《李香莲卖画》、《金锁记》、《女中魁》
等,也保存了一部分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如《小过年》、《摔纺车》、《拴娃娃》
等。板式分为[头板]、[二板]、[三板]、[四板],另有[娃娃]、[山坡
羊]、[柳子腔]、[混尖板]、[夹钢板]等。早期用类似琵琵的长颈月琴伴奏,
后改用四弦胡琴或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月琴、二胡等配合。1956年,山东省第二
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乐陵县利民半职业剧团演出《夜宿花亭》,获展览演出
纪念奖。接着,正式成立乐陵县哈哈腔剧团,培养出一批青年演员。老艺人杜登程
参加山东省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后,口述了即将失传的哈哈腔传统剧目80余出,今存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被解散。乐陵、无棣县农村还有少
量业余剧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