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58&run=13

  又称“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清代中叶,山陕梆
子流入河北,音随地改,于道光年间形成独立剧种。1875-1908年(光绪年间),河
北梆子艺人流入山东。据清末纂修的《临清县志·礼俗篇、游艺篇》记载:“吾临
所尚,秦腔最多。”到济南演唱的艺人还兴办科班,培养学员。1894,济南的庆乐
班,第一期专授河北梆子,随后2期改学京剧。当时,鲁西北、胶东、临沂的不少
城镇农村,盛行河北梆子,并经常和京剧同台演出,称为“两下锅”或“两大块”。
之后,著名演员赵佩云(“小香水”)、刘喜奎、王莹仙(“金钢钻”)等,先后在山
东各地演出过。20世纪40年代,河北梆子在山东的流行范围日益缩小,多与京剧合
演。
  50年代初期,德州地区的乐陵、临邑、济阳、宁津,聊城地区的阳谷、东阿等
地,成立专业河北梆子剧团。临沂地区的费县,也曾建立过专业剧团。
  1954年,山东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阳谷县新华剧团演出《三上轿》,张
艳霞获演员奖。1956年,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又演出《遗翠花》、《打
御街》等剧。之后,济阳县河北梆子剧团,常年坚持下乡演出,群众称呼为“庄户
剧团”,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表彰。临邑县河北梆子剧团在主要演员李艳
芳(“筱小香水”)带领下,坚持为农民演出,受到表扬。1989年,在第二届山东艺
术节上,阳谷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老榆树下》,主要演员荣秋莲获演员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