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56&run=13

  即平调梆子,因它的唱腔比鲁西南、豫东流行的“高调梆子”定调、唱腔均低
而得名。又因它所用以击节的大梆子形如卖油梆,故而俗称“大油梆”。其活动范
围跨越冀、鲁、豫、苏、皖5省的边缘地带,曾有“平调流行五省八州”之说。
  约在清代中叶,平调由滑县经东明传入菏泽。嘉庆年间,东明有艺人“三鳖肚”
掌班的三鳖肚班。1830年至1930年间,菏泽地区先后成立过13个平调专业班社,知
名的有曹县曾楼班、袁豁子班,菏泽尤家班、双盛班,东明耿发深班等。著名演员
有田金祥(黑脸)、陈贵欣(艺名“传斗”、“双角”,旦)、金钟儿(旦)、沈金贵(
艺名“金豆子”,武生)、王可义(小生)、姬天荣(艺名“麻年”,红脸)、岳兴(花
脸)等。
  菏泽地区曾有“大平调”、“小平调”之称。以黑脸张文祥(“大张二”)、红
脸牛印合(“大牛娃”)、花脸张全臣(“花脸五”)等老艺人为主体组成的新生剧团,
群众称之为“大平调”;以郭盛高(“小黑牛”)等20世纪50年代出师的青年演员组
成的新兴剧团,被称为“小平调”。
  过去曾有“高、平调俩教员,三百本戏一个单”之说,其传统剧目多与高调梆
子(山东梆子)相同。独特的有《弑朝篡》(《商臣弑父》)、《楚王灭息》、《二打
金枝》等,另有《苏武牧羊》、《胭脂判》、《九头案》、《闹竹林》等剧。据老
艺人张全臣说,系清光绪年间不第文人胡老斋为平调戏班编演而流传开的。
  平调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主要板式为[头板]、[二板]、[三板],均
有快慢之分。此外还有[起板]、[栽板]、[非板]、[导板]、[金钩挂]、
[倒三拨]、[一串铃]、[拐头钉]等,另有[昆调乱弹]、带花腔的[双过板]
、[秋风凉]、[打枣杆]、[哭剑调]等专用曲调。演唱时用大本腔(真嗓)吐字,
二本腔(假嗓)行腔。伴奏乐器以大弦、二弦、三弦为主,称为“老三把”。打击乐
器除通用的锣、鼓、钹、铙外,另有直径1尺余的铙、钹各一对,称为“四大扇”,
配以四五尺长的两杆大号(亦称“尖子”),制造强烈气氛,因而被称为“四大扇,
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平调艺人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编演过《改造
二流子》、《妯娌俩》等新戏。1954年,山东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张全臣演出
《滚鼓山》,获演员奖;张文祥、牛印合演出《铡美案》,获奖状。1956年,省第
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郭盛高、霍金玉等演出《栖梧山》,获得奖励。“文
化大革命”中,平调剧团被撤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明、菏泽恢复平调剧
团,演出《八一风暴》等剧目。1982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剧演出月,演出现代
戏《后娘心》,获优秀剧本奖,李桂芝获优秀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