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39&run=13

  系指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的分支,因它用枣木梆子击节,定名为“枣梆”。
  山西人到山东经商,由来已久。据菏泽县山西会馆的碑碣记载,早在清代乾隆
年间,就有山西商人在这一带经营典当、盐、烟、染坊等行业,掌握了一部分经济
实力。他们将家乡流行的戏曲形式带到了鲁西南,起初只有清唱,没有化装演出。
至光绪初年,山西连年遇灾,戏曲职业班社外出流动演出,其中十万班曾在鲁西南
巡回演出达1年之久。接着,山西艺人潘朝绪来到郓城、梁山一带收徒传艺,组成
最早的职业班社义盛班。他所传授的梆子声腔,出于山西上党梆子,或称“上党宫
调”。据枣梆艺人王新鼎所述,当年也曾沿用过“潞安宫调”及“泽州调”等名称。
会唱上党梆子包含的“昆、梆、罗、卷、簧”的,称之为“五套俱全”;只唱梆子
腔的,称之为“缺门”或“一把锨”。
  现存的传统剧目以梆子腔为主,经常演出的通称“老八本”,包括《天波楼》、
《八仙关》、《蝴蝶杯》、《访四川》、《代州愿》等。另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生活
情趣的喜剧《求妻》、《晒鞋》等。除梆子剧目外,过去还演出过昆腔的《赐福长
春》、罗罗的《时迁打铁》、皮簧的《桑园会》、《击鼓骂曹》、《黑风帕》等。
这些昆、罗、簧剧目,久已不唱,现已失传。多年来,枣梆演出过《小二黑结婚》、
《柯山红日》、《菊花魂》等现代戏。
  枣梆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板式有[大花腔](四十八梆)、[二板大花腔]
、[慢板]、[落二板]、[二八铜]、[流水板]、[垛板]、[二犯]、[倒
反拨]、[一串铃]等。演唱时用本嗓与假声相结合的唱法,红脸、黑脸的唱腔尾
音用“立嗓”翻高八度,发出“讴”或“啊”音,小生、小旦的“立嗓”尾音,发
“咦啊”声。唱词的韵脚,仍保持浓厚的山西方言特色,有时“天仙”与“苍桑”
辙混用,唱来却十分自然。伴奏乐器头把、二把、三把,均为拉弦乐器,近年来陆
续增添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等。
  枣梆主要流行于鲁西南的菏泽、郓城、巨野、鄄城、梁山等地,早期班社有义
盛班、高升班、义和班等。1946年,部分枣梆艺人投身于革命队伍,由冀鲁豫行署
二地委领导,在根据地流动演出。后剧社改组为工农剧社、民生剧社。1950年,整
编为菏泽地区人民剧社二组。1954年,参加山东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徐龙
铡子》、《狄青借衣》,演员赵凤来、梁宝兴获得奖励。1961年,菏泽专署将菏泽、
郓城、梁山3个枣梆剧团合并,组成菏泽地方戏曲院枣梆剧团。1963年后,该团曾
多次赴上党地区巡回演出,与上党梆子演员互述根由来历,彼此观摩演出。1986年,
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演出月期间,演出改编的《汉阳案》,获得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