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古戏楼(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335&run=13

  山东的古戏楼(台),多建于明、清两代。年深日久,风雨剥蚀,有的自然倒塌,
有的被战火焚毁,有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作为“四旧”拆除。如今保存完好
的,有蓬莱阁戏楼、烟台阳主庙戏楼、威海龙王庙戏楼、泰山碧霞祠戏楼、泰山王
母池戏楼等。此外还有自清代以来省外商人所建的会馆戏楼,如聊城山陕会馆戏楼、
烟台福建会馆戏楼等。

  蓬莱阁戏楼 位于名胜蓬莱阁天后宫院内。初建于1122年(宋朝宣和四年),
1937年被日本军队飞机投弹炸毁戏楼后台,1959年重修,1978年再次翻修粉刷。戏
楼为双层座南朝北建筑,与海神娘娘神龛直线相照,面积为148平方米,砖木结构,
卷棚式带歇山。四石柱支着垂珠帘容,前两根石柱上刻有蓬莱书法家鲁展臣书联:
“乐奏均天潮夕声中喧岛屿,宫天碣石笙歌队里微蓬瀛”,横匾题为:“观止矣”。
戏楼四坡青简瓦扣鱼鳞脊,出飞檐,镇口双层梁,外明柱2支,后第二层悬山式。

  烟台阳主庙戏楼 位于烟台芝罘岛的阳主庙前,约建于1638年(清崇德三年)。
座北朝南,全高7.3米。戏台部分成四方形,高2米,正面宽6.2米,侧面宽6米,台
上四角各有1根石柱顶立,楼顶为全木结构。后台房3间,台中有匾:“恩被群生”。
现尚有残碑两通,立于戏楼两侧。

  聊城山陕会馆戏楼 位于聊城市山陕会馆内,1743年(清乾隆八年)由山西、陕
西商人集资兴建。戏楼西向,
图3-3聊城山陕会馆戏楼
2层,建于砖台之上,结顶正脊为歇山式。独特之处于其前、左、右又各出歇山式
抱厦,山面朝外,缘此而成十翼角。正脊饰龙吻,中间装石质葫芦瓶式宝刹,绿、
黄二色琉璃瓦覆顶。3间台口,台上檐以4根方形石檐柱承托,柱头置巨大平板枋,
甚为硕壮。其上置斗拱,柱头科五踩双下昂,内转五踩双翘,透雕牡丹、卷草、龙
凤及人物,挑尖梁头均作龙首状。台口檐柱上镌有楹联。明间楷体阳文,上联“宫
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独”,下联“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
次间为阴文,上联“结王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同骚称杰构”,下联“谱大千秋声镂
金错采有裨世教即奇观”。木隔正上悬木匾一方,红底金字,书“云霞绚采”。

  烟台福建会馆戏楼 位于烟台市中心毓岚街,建于清光绪年间。戏楼与山门相
对,座北朝南,砖木结构,2层,单靠大门墙。台高1.3米,宽7.5米,深7米,戏台
面积为52.5平方米。舞台面向山门大殿,中间空地为观众席(习称北院)。台前两台
柱刻有对联:“从八百英里航路通来揭耳鼓闻韶是真邹鲁海滨何分乐界;把二十世
纪国魂唤起放眼帘阅史直筹衣冠优孟同上舞台”。台面封以活动木板,台内体空,
打开格扇和台板可径直入院。

  威海龙王戏楼 位于威海刘公岛丁公祠之南,始建于1887年(光绪十三年)。总
建筑面积69平方米,使用面积53平方米。分前后台2部分。前台高1.76米,宽5.8米,
深5.6米。舞台4角4根石柱,柱高3.33米。台口2根石柱雕刻对联一副:“龙袍乌纱
帽如花石斑烂辉光照耀皇阁;吹响管弦声似波涛汹涌音韵闻望海楼”。后台石柱里
侧,东西各有一门,为演员和乐队上下台门道。正面石墙上立镂花窗隔,分隔前台
后台。窗隔两旁立红漆柱,柱旁各开一门,为演出时出将入相的门道。戏楼台口原
有3面护板,放下可做地板舞台。后台3间,间宽4.6米,间长7.8米。后墙中间向南
有一大格窗,屋山上各有一圆形图案窗。前台内以木椽方砖攒顶,外是单檐卷棚歇
山,四面斗拱挑凤,雕花挡檐。挡檐板内画八仙、山水花草,外雕吉祥图案,后台
为重檐歇山。